content

百志:藍綠的苟安心態

 2005-04-03 23: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有人說,臺灣人希冀和平。因此,泛藍強調這一點:台獨會帶給兩岸動盪,招致中共的各種管道的威脅。所以,部分泛藍人士開闢一條「兩岸和平」的坦途,希望降低中共的威脅,並從兩岸經貿、文化等方面達成交流。
江丙坤的大陸行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其實,臺灣的泛綠又何嘗想要「戰爭」?泛綠也好、泛藍也好,人們要和平的心態是不變的。變的是他們追求和平的方式不同。

本文先不談不同點。筆者認為,泛藍與泛綠的思維都落入了一種「苟安」、「偏安」的思維。表現出來的就是「怯戰」與「恐共」。而且,即使沒有政治立場的臺灣人也都表現出這樣的心態。

這是臺灣人真正的最大公約數!所以,一談起「老共會打過來」、「老共會對付你」、「老共會經濟制裁」,臺灣人就退避不只三舍了。另一方面,老共抓到臺灣人偏安的心態,說可以「一國兩制」、「招撫台商」,或做出一些和平的假相,臺灣人也有意無意的自己催眠自己地接受了!

而且,偏安與苟安的表現在凸顯「臺灣主體性」上。所謂臺灣主體性的深層意涵其實就是想「脫離中共獨裁下的中國」。筆者很認同;早期極端的台獨是共產黨搞出來對付國民黨的。不過後來「臺灣主體性」之所以壯大,也都是中共對臺灣的武力恐嚇所導致的。尤其中共文革、六四乃至後來迫害法輪功,這讓許多臺灣人厭惡中共政權,也更想脫離中共。

然而,許多臺灣人搞不清「中國」和「中共」的差別;因此臺灣人常把「中共的暴政」概化為中國本身。然而,誰想被中共統治?不只中國人,連中共自己的黨員都在外逃了。是以,臺灣的偏安心態其實是中共的暴政所導致,也是早就散佈出來的一股「脫離中共」的思想。

然而,中共卻把這股「脫離中共統治」的民意污名化為「台獨」;中共不敢把臺灣人想要「分離」是出自厭惡中共帶給中國人的暴政,以及臺灣珍惜自己的自由民主的實情告訴中國人。

泛藍的人未嘗不明白中共不好,可是他們又認為:「中共不好惹」、「不要刺激老共」,所以不敢再談「反共」,走在一種模糊地帶。泛綠的人士卻認為,應該徹底和「中國」(其實是中共獨裁下的一個紅色帝國)劃清界限。

說實在話,泛藍與泛綠都想「偏安」,只不過一個是想要「建國」;一個是想要避開建不建國的問題,用交流的方式取得和平。而且,除了和平之外,經濟也很重要。隨著中共的經濟成長,臺灣的優勢也被中國吸走大半。這時,泛藍更想用經濟發展來取代一觸即發的政治議題。

站在臺灣人的立場,想要追求和平並沒有錯。錯的是:中共不是一個和平者;它是偽裝和平的侵略者。錯的是,中華民族長期遭到中共的暴政,可謂民族之悲劇。今日臺灣不分藍綠的偏安與苟安心態,站在民族大義上是徹底的「自私」。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置百姓苦難而不理,臺灣人只想偏安一島,自己關起門來民主自由、經濟發達,這怎麼能獲得上天的庇佑呢?

中國歷史上,偏安自來沒有好下場;苟安從來不是好的字眼。歷史推崇諸葛亮,因其堅守大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歷史推崇唐太宗,因其興兵清理隋末亂局,再造大唐盛事;歷史推崇岳飛,因其心系北方故土,時時想要還我河山;歷史推崇孫中山,因其順天應人,推翻滿清。

相反,劉阿斗樂不思蜀是苟安心態;秦檜主張和談也是苟安心態。歷史上,希冀自己的和平與幸福而忘卻民族苦難的,到頭來都是民族的罪人,而且也都難逃強敵之手。

今天,中共造成了臺灣島內的許多問題。但是,臺灣本身的偏安與苟安心態剛好成了中共分化的大漏洞。它把「泛綠式的偏安」塑造成「台獨」,然後煽動大陸同胞,甚至是泛藍人士起來「反台獨」。它再利用「泛藍式的偏安心態」,誘使泛藍產生幻想,希冀用南宋式的方式換取和平。

然而,南宋偏安百多年後,最後是大臣背著小皇帝跳海。臺灣呢?中共不滅,臺灣怎麼偏安?哪裡有真正的和平?臺灣應該備戰而不求戰;備戰除了國防,還要心防;除了堅守民族陣容,臺灣人還要意識中共的真面目,並從經濟、國防、文化等各方面充實備戰。臺灣不求戰,但是天下蒼生之苦難已到終結時,臺灣不能「畏戰」。

臺灣應該毋忘在莒、應該還我河山、應該高舉義旗、應該聲討無道。路走正了,臺灣可能兵不血刃,便完成使命;路走不正,臺灣依舊被中共給吸著血、蒙著眼並全盤遭到中共的威脅。那麼,這不是臺灣朝野畏戰苟安的必然結果嗎?臺灣要振作,從道德高度認清使命,反擊中共的大惡,這才會有真正的和平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