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蜜蜂與6500萬年前相差無幾
當今古生物研究界基本認同的一點是,大約6500萬年前,也就是白堊紀末期,一顆隕星撞擊地球,激起的塵埃遮天蔽日,徹底改變地表氣候。其後果之一就是統治地球2億多年的恐龍物種滅絕。
最新古生物研究證據顯示,物種大滅絕幾乎同期被包容在琥珀之內的蜜蜂,從基因上看,幾乎與現代蜜蜂相差無幾。
這項新發現是科學家們在剛剛結束的美國地理協會2004年會上公布的。
專家們說,被認為導致地表物種大滅絕的隕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時刻正好處於地質學中白堊紀與第三紀交界的時刻。
大滅絕說受到挑戰
在目前佔主導地位的進化學說中,科學家們根據發掘出來的化石判斷,在白堊紀末期,超過8成的地表生物與恐龍一起銷聲匿跡。
根據大滅絕學說,隕星墜地造成了全球地表溫度驟降,以至於絕大多數植被滅絕,從而引發包括恐龍在內的高等物種滅絕。
不過如果最新有關蜜蜂得以倖免的發現成立的話,至少那麼大滅絕學說將部分面臨挑戰。
依靠植物授粉成活的蜜蜂如果能夠在大滅絕期存活下來,至少說明地表溫度下降程度可能沒有目前學說中那樣劇烈。
現代蜜蜂一般得以繁殖存活的最佳溫度在攝氏31度到34度之間。過低的溫度使得蜜蜂停止採粉、覓食和交配行為。
最受蜜蜂喜愛的是多糖蕊的熱帶大花植物。
對氣溫變化極為敏感
據美國新奧爾良州立大學研究員科其塞(Jacqueline Kozisek)說,根據南極冰凍層白堊紀樣品研究,所謂"墜星嚴冬"至少使得地表平均溫度下降7-12攝氏度。
而目前生物學研學結論是,蜜蜂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最多可以承受的驟變幅度是2-7個攝氏度。
科其塞指出,如果現代蜜蜂與白堊紀密封基因基本相同(同源同種),那麼運行墜地、氣候驟變的理論中必然存在一些無法解釋或邏輯不同的東西。
(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蜜蜂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