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球揮金如土 只投入不問產出練出大量「敵人」


乒乓球身披絢麗奪目的光環,腳踏東方不敗的神話。沒有任何一項體育運動,能像乒乓球這樣讓國人揚眉吐氣,讓世界對中國人刮目相看。當我們還沉浸在乒乓球健兒此起彼伏的捷報時可曾想到,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可以說,我們的乒乓球隊每天都在揮金如土。

受多年來的舉國體制影響,各級乒乓球隊伍的訓練體系不但更科學、更系統,投入的經費,訓練的編製,專業與業餘的銜接,都堪稱中國競技體育之最。

看一看我們的國家隊,編製最多:隊員大約有80多人,教練有十幾個;經費最充足:每個隊員的伙食標準為每月1500元,每年僅伙食費一項開支就將近200萬。除此之外,運動員還有工資、獎金,再加上訓練基地建設費用、訓練場館的各種費用,領隊、隊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費用,還有運動員服裝、器材、比賽期間的差旅費用等等。每年國家隊的各種支出簡直是天文數字。這還不算完,各省、市還有30支左右的專業隊。

據我所知,省級專業隊一般編製為30人上下,他們的任務有兩個:參加一系列的全國大小比賽,為國家隊輸送運動員。這些運動隊教練員提職稱、漲工資全靠上述兩個指標。另外,每個省還有六七十人的梯線隊。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說明我們對乒乓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問題在於,這一切都是靠錢支撐的,而且都是財政撥款。

試問,世界上哪個國家能像我們這麼大的投入?這樣基礎雄厚的體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望塵莫及的。四十多年來,我們投入的是大把大把的銀子,收回來的儘管是精彫刻的金牌,卻很難分清是虧損還是盈利。但是,起碼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花錢的手有點太大了,這些錢都是納稅人的上交款、老百姓的血汗錢。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我們還自己花錢培養了一批「海外兵團」做自己的「敵人」。眾所周知,1994年原國家乒乓球單打主力何智麗(小山智麗)代表日本參加了亞運會,她先後擊敗喬紅和鄧亞萍,創造了中國人打敗中國人為外國奪取金牌的先例。一個運動員從小受到正規教育,先在少體校訓練,再進市隊、省隊、國家隊,都是靠財政撥款來養活的。在國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拿錢來培養運動員,無外乎就是為金牌,而這塊金牌卻被我們拱手奉獻出去了。日本人沒有培養何智麗,一分錢沒花卻白白得了一塊金牌。對此,誰能泰然處之?

如果只有一個何智麗倒也罷了,40多年來,我們有多少人才流失海外,又有多少人成為了我們的「對手」,還有多少人正在為他國訓練我們的「敵人」?我們只知投入,卻不問產出,究竟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