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筆者在南通期間的採訪和觀察,中國市長在發言時有以下不足。主要表現為,第一,說話讓人聽不懂。中國市長有主動在國際場合介紹自己城市的強烈願望,有的市長也爭取到了發言機會,但是,這些市長在說話時,不但有非常濃厚的、難以辨聽的地方方言,而且語速非常快。
這不僅讓中國人聽著費勁,更讓做同聲傳譯工作的「高翻」(高級翻譯)費勁。當翻譯不能對中文原文很好地理解,很難想像他們能夠用外語把中國市長的觀點表達出來。筆者曾留意到,高翻們在翻譯時有些段落曾出現空白,而其中的一些段落,筆者連中文也沒聽懂。
第二,中國市長發言時不講場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國內政治生活中長期使用的那一套「話語系統」。在國際場合大說特說自己的城市如何這樣、如何那樣,都是在國內不同的會議場合重複的那一套東西,相比之下,別國市長或市長代表,基本上是有一說一,用非常簡練的語言描述自己城市的特色或特別值得借鑒的東西。
中國市長如此發言至少會導致兩方面問題:首先,參加國際會議的各國市長或代表對中國「有特色」的那一套不瞭解,甚至也沒有興趣瞭解,他們聽這些東西往往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同樣,翻譯起來也非常費勁,必須要貼補很多信息才能讓外國人聽明白。可是,同聲傳譯通常是沒有時間來「貼補」的。其次,中國市長發言,乍一聽,內容很多,可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多。筆者在私下場合問及好幾位外國市長或城市代表,都是如此看法。究其原因,中國市長講話千篇一律,沒有特色。
第三,中國市長發言講宣傳多、講問題研究的少。筆者曾全程旁聽9月26日下午舉行的「市長圓桌會議」,近 60名來自國內外的市長或代表坐在一起討論,這對中國市長來說是很好的機會。可是,有的市長發言與大會主題有較大距離。據筆者觀察,除古巴外,國外代表發言都緊扣會議主題,既講自己城市特點,也講自己的問題,有的還講自己正在探索如何解決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而中國市長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市形勢一派大好」---可是,中國已經走過「文革」時代快30年了。
中國城市對外交往正在急遽擴大,但是,要讓國外更好地瞭解和認識中國的城市,代表中國城市形象的市長們最好能夠用國際上通行易懂的話語進行對外交往。中國現任駐美國大使楊潔篪之所以被美國認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用美國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辦中國外交。中國市長與中國大使,職務不一樣,但是,在擴大對外交往方面的道理應該是相通的。
會議結束後,市長圓桌會議主席、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回答筆者提問時謹慎地說,中國市長發言「穿衣戴帽」情況確實比較普遍。但他隨即補充說,改變這些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市長們應該多參加類似的國際會議去鍛練自己。
(中國青年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世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