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老上海鋼鐵大王的女兒講豪門深宅

 2004-08-12 19: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五原路,是市井的,也是優雅的。和朱文琪打的順著五原路開,朱文琪是老上海最大的私有鋼廠廠主朱恆清的二女兒,今年67歲。她在這生活了五十多年,熟悉窗外任何一個細節,甚至能精確地告訴司機,×××路口的綠燈一次能開過××輛車。

  從五原路的西段開往東段,對於東段,朱文琪的微詞是顯見的,那是每個來自西段的人的同感。這條馬路,以烏魯木齊路為界,東段的氣質是市井的,原先這裡有一座頗有名氣的菜場,在那裡能買到不少其他菜市場買不到的高檔吃食。現在菜場早已撤離,但菜場那種喧鬧嘈雜的氣氛還未完全褪去,馬路兩邊的小店也帶有菜場的餘韻。西段則幽靜許多,住宅以老公寓與花園洋房為主,許多精彩曲折的故事都深鎖在一座座看起來無奇的房子背後。

  朱文琪的家就在西段。去年聖誕節前,第一次採訪她,她在電話裡告訴我,五原路最大的那扇鐵門後面就是她家。親眼見後,才知道為什麼我一定不能遲到,因為她的住房離鐵門有十米,如果沒有約好,任我在外喊破喉嚨裡面也是聽不見的。和朱文琪斷斷續續地保持了一年的聯繫,也斷斷續續地瞭解了她的故事、她的父親、她的家族。

  我的父親

  老上海最大的私有鋼廠廠主朱恆清

  那扇鐵門背後,是一幢白色三層的樓房,牆面上清楚可見「文革」時期的大標語,樓前就是一座花園,旁邊是個葡萄藤架,花園與牆外幾幢八九十年代的建築緊緊挨著。鐵門裡已沒了往日顧盼流連的風致和雍容淡雅的儀態。朱文琪告訴我,原來的花園比現在大好幾倍,大門是開在前面的復興西路上的,花園裡還有兩個網球場。

  朱家老樓原來是義大利的總會,當時只有一排一層的平房。抗戰爆發後,義大利人撤出了上海,父親朱恆清就買下了這塊地皮。後來在半閉鋼廠的那段困難時期,父親乾脆把它租了出去。請人重新設計翻造了這幢三層的別墅,一直到1948年才建成了現在的這所房子。1949年正月,母親陸英娣選了黃道吉日,一家人搬進花園洋房。在這個花園光景最好的時候,它只是週末讓一家人來度假用的。他們家一直住在北蘇州路那個中式大院裡,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才搬了過來。

  朱家祖輩是無錫的有錢人家,祖父朱士川是無錫榮巷鎮朱祥巷人,到了太平天國時,一場大火燒了整個村子,朱家從此敗落了。1902年,朱恆清生下來八天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他從小由二姑母帶大。而祖父朱士川在他七八歲的時候就離開了無錫老家,到上海來謀生。

  1920年,朱恆清也到了上海,在親戚介紹的源椿號裡當學徒。當時所謂鐵號並不是打鐵的鐵匠鋪,而類似於現在的大、小五金店。那時上海的很多鐵號都是無錫人開的。朱恆清學徒期滿後,留在店裡又幹了一段時間,隨後他就出來單干了。1930年,朱恆清開了一家店--恆餘鐵號,生意越做越大,店面由一間變成了兩間,店址設在北蘇州路608-610號,沿街面房做鋪子,院子做貨場,再往裡一進院子是家人住的地方。老太爺朱士川就坐在店裡幫忙看看店。他活了81 歲,1959年才去世。

  1940年,朱恆清感到單純經營鐵號總是要仰人鼻息,看外國人臉色吃飯。於是在他的發動下,聯合了幾十家大小鐵號,成立了茂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設廠於長壽路111號,設事務處於北蘇州路670號。鋼廠以軋鐵、生產竹節鋼為主,雇佣工人90餘名,月生產量300 余噸,主要客戶為交通部屬下津浦、京滬、浙贛等鐵路局、江蘇省工部局,還有一些大的建築公司、紗廠和各個五金鐵號。這樣既解決了自己內部銷售需要,不再依靠進口,而且反過來變成了供貨者。茂興發展得很快,不久二廠又投入了生產。

  朱恆清雖然是鋼鐵廠的發起人,但覺得自己資歷不夠,所以請張鴻勛出資做大股東出任董事長,朱恆清任廠長。隨著朱恆清地位的逐漸穩固,他開始從各個小股東手裡買下他們的股份。就這樣最後,他手中的股份達到了近90%。他終於成為老上海最大的私有鋼廠廠主了。

  從一個小小的鐵號老闆,到老上海最大的私有鋼廠廠主,朱恆清大字不識,朱文琪至今仍難以想像父親是如何做生意的。她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哥哥開車去相親,她哭著鬧著也要跟去。爸爸哄她就帶她一起去談生意。「我只記得老長老長的一張餐桌,英國人和爸爸坐這頭,我坐在那頭。她吃著西式菜點,他們談生意,父親在做學徒時就自學了英語。後來才知道,在這個餐桌上,爸爸從外國人手裡買下了三條舊洋輪,來拆取上面的鋼板。」

  上海淪陷後,日本人想吞併朱恆清的茂興鋼鐵廠,朱恆清說什麼也能不同意,就再緩兵之計把廠子組給別人經營。實在抵擋不過去了,他便遣散工人把廠子一關了事。1941年,日本人栽贓他和重慶方面做生意,把朱恆清抓了進去。兩個星期後,妻子陸英娣托了關係用一包金條把他從牢裡贖了出來。

  就是這麼一個活生生的朱恆清,奮鬥了一輩子,最後給子女留下了這幢帶花園的洋房。

  豪門深宅

  我的兄弟姐妹

  64歲那年,朱文琪生了一場大病,頭髮一下子白了,至今還斷不了吃藥,但是看起來精神卻是很好的。每天傍晚她都習慣一個人騎自行車在附近兜兜,她從小就在湖南街道長大,只熟悉市中心區域,對楊浦、虹口卻是非常陌生。

  朱文琪兄弟姐妹一共5人,現在四妹朱文瑤住在她的隔壁,三弟住在二樓。兄妹的生母陸英娣在1960年去世了,後母謝慧芬已經100多歲,住在三樓。白天去拜訪朱文琪,樓裡靜悄悄的,沒什麼聲音。彷彿一座沒了精氣神的宅子。

  1938年,朱文琪出生在蘇州河邊的老宅,還在娘胎裡的時候就跟著全家逃難。「我原來叫朱翠珍,翠珍這名字是爺爺取的,雖然俗,但富貴。後來我人小不懂事,嫌翠珍這個名字俗氣,後母(那時她還是家庭教師)就給我改了名字叫朱文琪,文琪是不俗了,但就是苦了一輩子。」朱文琪從小就不像大哥、三弟和五弟那樣得到母親和父親的更多眷顧。「父母常常爭吵,但有一件事他們很默契,就是對兒子的偏袒,所以我的出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喜悅。」

  母親陸英娣娘家當時在太湖邊上有十幾畝的上好土地和漁塘,出身在父親之上。"但是她也是吃了一輩子的苦,親戚常說,每次來,她不是下在廚房,就是忙在院裡。"朱文琪把母親的照片擺在自己的房間裡,照片上母親豐潤飽滿,倒是有福氣的樣子,可事實偏不,"母親是家裡的第8個孩子,原來的7個由於各種原因都不在了,所以外祖父母特別寵她,也把她寵出了一身倔脾氣。"自記事起,父母的爭吵聲就經常在五兄妹中間響起,也許正因為這樣,後母有了機會。

  相比敘述朱文琪的家事,比敘述朱文琪的父親生平讓人覺得更難以下筆。豪門深宅中,故事的久遠、深刻牽引著難以動筆,另一方面,故事中涉及的所有人除了父母都依然健在。朱文琪在敘述這段往事時,眼睛經常是濕潤著的,我儘可能隱去一些,希望儘可能地不要傷害到這家人。但,對於後母,偏是逃不掉的核心故事。" 後母謝慧芳原來是我們的家庭老師,母親在世的時候,父親就想娶她做小。解放後,父親只好找各種各樣的由頭髮火,但是母親的脾氣也很倔。直到母親去世後, 1963年5月,後母進門了。為此父親還訂做了全套的紅木傢俱,放進了他倆居住的三樓。"到1966年11月,朱家全部被掃地出門。謝慧芬也在12月與朱恆清劃清界線離婚。

  在那樣的家庭裡,兒子是負有沈重的家庭責任的。而女兒的作用似乎沒有這麼重要,相反地,對於這個家,如果沒了物質上的追求和株連,注視的角度會相對清醒。"父親的錢多得自己都搞不清楚,除了鋼鐵,父親地產就有多處,當年他一口氣就買下了寧波路204號的一座銀行大樓,山西北路上的兩條弄堂:懷德裡、怡興裡,母親悄悄告訴我,那是父親買下來作為我和我四妹的嫁妝,還有蘇州河邊的老倉庫等等。1950年,父親從英國人手裡買了位於楊樹浦路的祥泰木行的碼頭,差不多同時,還從榮家手裡買了500畝地,"朱文琪回憶說,"記得那年我三弟滿月,爸爸在北京東路一家飯店擺了整整100桌,請客就吃了三天。"

  「小時候,我其實很男孩氣,好打抱不平。家裡老四也是個女孩,那時又小,老是被老三欺負,不是抓她頭髮,就是掐她骼膊,這個時候我總是衝過去保護她的,把他好好教訓一下。」

  「'文革'期間小弟弟得了盲腸炎,需要86元醫藥費。看到這個數字我人也昏了。當時我先生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5元,我是40元,我們還有兩個小孩要養活。那時多虧我單位的工會主席偷偷給了我20元。還有我的三弟和四妹,一個在新疆,一個在江西,他們每個月都給我寄錢。新疆太空曠,三弟常常要趕100多里路才能給我匯上一次款。那時,每個月這幾十元錢對我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

  1982年,「文革」結束,謝慧芬與朱恆清復婚,朱文琪一家終於搬回了五原路。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印證了這所房子。一進家門,頓時傻了。好好的一所房子,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傢俱都空了,固定在牆上的壁櫥搬不走,但是抽屜也都被抽走了。原來花園的南部也被蓋起了一棟六層的工房。

  1986年,父親朱恆清因病去世了,一代老上海鋼鐵大王得的並不是器質性疾病,卻是營養不良。雖說是難以置信,其中牽扯的家族淵源又豈是一兩句能說清楚的。


辣椒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