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報導,關炳輝指出,中國在商代便可製作銅鏡,這是最原始的「影像」儀器,比近代玻璃光學鏡片的產生要早數千年。到春秋時期,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豆莢映畫,墨子也曾在《墨經》中對小孔成像術做過系統闡述。此後的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元代陶京儀的《輟耕錄》,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等古籍亦對小孔成像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
關炳輝還特別提到,十三世紀的元代科學家趙友欽曾設計建造過一座暗箱實驗室,具體是在房間左右各掘不同深度的圓井,井下用上千蠟燭做發光體,井口置小孔,房頂做承影屏。到明清時代,我國已經運用暗箱原理進行繪畫,康熙年間江都的黃履莊,因擅作「臨畫鏡」和「縮亮鏡」等光學儀器而聞名,曾有學者對之進行描述:「千里鏡於方匣布鏡器,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之景,平列其上,歷歷如畫。」
國外研究資料顯示,中國早在前漢時期就已經利用感光化學品通過暗箱將畫面感光,經過化學處理製成陶器上的花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物類相感志》中記載了「鹽鹵窗紙上,烘之字顯」的現象,這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銀鹽變黑顯影技術。
與之相對應的是,直到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西方才開始使用暗箱作畫。到了十七、八世紀,德國的約翰.海因裡希.舒爾茨才發現了銀化合物的光敏特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