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別不拿睡覺當回事

不久前,美國某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調查文章,稱每日睡眠時間在7小時左右的人,其平均壽命較長。更令人驚訝的是,該文章認為每日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的人,其健康狀況與睡8小時者不相上下。由於這種說法與「人一天應睡足8小時」的傳統認知有著強烈的衝突,加上現代人普遍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時間,平日睡眠時間較短的人為之雀躍歡呼,而那些不睡足8小時則心存怨怒者,則不免有些失落。

的確,睡眠對於每個人都是一件大事。除了空氣和水之外,人對睡眠的需求甚至高於食物。在有飲用水的條件下,一個普通人可以不吃任何東西支撐幾天或更久,但要連續幾天不睡覺,那麼無論再怎麼強壯的人都有可能徹底崩潰。儘管睡眠有如此魔力,但科學家對「人為什麼要睡覺」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即便是對「人一天該睡多長時間」和「夢與醒如何轉換」這樣的問題,他們也總是語焉不詳。

有關睡眠的種種,恐怕還不止上述那些純屬好奇的問題,睡眠還是許多疾病的成因及主述症狀。如果仔細考量,現代人恐怕很少有一生都未嘗過失眠之苦的。好在大多數人的失眠只屬於「情境失眠」(situation insomnia)或「身心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只要事過境遷,通常可不藥而癒。但長期受失眠之苦者,卻也不在少數。說到這裡,不免要埋怨造物弄人,單單失眠也就罷了,大自然的進化居然還要讓一部分人具有與失眠完全相反的困擾:不是整日昏睡不醒,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打瞌睡,嚴重者甚至只要情緒一激動,就會全身癱瘓,倒地不醒。這就是所謂的「嗜睡症」(narcolepsy)。

與睡眠相關的諸多話題中,最令人著迷的首推做夢。自古以來,夢就是神秘的象徵。一方面,它來時莫名,去時恍惚,似乎不受人類的控制;另一方面,它又確實像是另一個世界,人們可以在這裡與逝者謀面。因此,解夢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屬於「朝陽產業」,至今不衰。在哲人的書籍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及「至人無夢」被屢屢提及,但究竟這些說法有幾分真實,一般人也不願刻意求證。及至1900年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提出「夢境是潛意識的表現和隱藏慾望的偽裝」之後,人類才願意用超過100年的時間來對夢進行嚴肅的討論。

20世紀開始不久後,人工照明的日益普及就對人類的作息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再受限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垂手可得的「秉燭夜遊」已經失去了過去的風雅格調,成為每個家庭的現實。除了醫院和交管等必須維持24小時供電的部門外,人們對夜生活的不斷追求也造就了各種整晚不打烊的服務業商家。

既然睡眠是生理現象,那麼它的研究當然也應該服從科學的方法。但有關睡眠的現代科學研究,卻始終比其他的醫學分支緩慢。究其原因,方法學的受限固然不可忽視,但多數研究人員以睡覺這件事過於簡單為由而不去關注,恐怕才是更為深層的原因。

睡眠對人的重要性與醫學對睡眠的冷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還是有很多人為睡眠的研究做出了貢獻。事實上,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德國的伯格就發表過一篇關於如何記錄人類腦電波的論文,15年後就有人將文章中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睡眠的研究上來,並定義了人在夢醒時分的腦電波變化。回顧過去的100年,研究睡眠的傑出人才比比皆是,他們成果輝煌,但卻從未得到過諾貝爾獎的青睞,睡眠研究的非主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世界新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