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睡眠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大事。除了空气和水之外,人对睡眠的需求甚至高于食物。在有饮用水的条件下,一个普通人可以不吃任何东西支撑几天或更久,但要连续几天不睡觉,那么无论再怎么强壮的人都有可能彻底崩溃。尽管睡眠有如此魔力,但科学家对“人为什么要睡觉”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便是对“人一天该睡多长时间”和“梦与醒如何转换”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总是语焉不详。
有关睡眠的种种,恐怕还不止上述那些纯属好奇的问题,睡眠还是许多疾病的成因及主述症状。如果仔细考量,现代人恐怕很少有一生都未尝过失眠之苦的。好在大多数人的失眠只属于“情境失眠”(situation insomnia)或“身心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只要事过境迁,通常可不药而愈。但长期受失眠之苦者,却也不在少数。说到这里,不免要埋怨造物弄人,单单失眠也就罢了,大自然的进化居然还要让一部分人具有与失眠完全相反的困扰:不是整日昏睡不醒,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瞌睡,严重者甚至只要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瘫痪,倒地不醒。这就是所谓的“嗜睡症”(narcolepsy)。
与睡眠相关的诸多话题中,最令人着迷的首推做梦。自古以来,梦就是神秘的象征。一方面,它来时莫名,去时恍惚,似乎不受人类的控制;另一方面,它又确实像是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在这里与逝者谋面。因此,解梦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属于“朝阳产业”,至今不衰。在哲人的书籍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及“至人无梦”被屡屡提及,但究竟这些说法有几分真实,一般人也不愿刻意求证。及至1900年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梦境是潜意识的表现和隐藏欲望的伪装”之后,人类才愿意用超过100年的时间来对梦进行严肃的讨论。
20世纪开始不久后,人工照明的日益普及就对人类的作息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再受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唾手可得的“秉烛夜游”已经失去了过去的风雅格调,成为每个家庭的现实。除了医院和交管等必须维持24小时供电的部门外,人们对夜生活的不断追求也造就了各种整晚不打烊的服务业商家。
既然睡眠是生理现象,那么它的研究当然也应该服从科学的方法。但有关睡眠的现代科学研究,却始终比其他的医学分支缓慢。究其原因,方法学的受限固然不可忽视,但多数研究人员以睡觉这件事过于简单为由而不去关注,恐怕才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睡眠对人的重要性与医学对睡眠的冷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还是有很多人为睡眠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德国的伯格就发表过一篇关于如何记录人类脑电波的论文,15年后就有人将文章中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睡眠的研究上来,并定义了人在梦醒时分的脑电波变化。回顾过去的100年,研究睡眠的杰出人才比比皆是,他们成果辉煌,但却从未得到过诺贝尔奖的青睐,睡眠研究的非主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世界新闻报
- 关键字搜索:
- 健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