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雲指出:"今天上海樹立的現代化、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都市形象是在充滿憂患和危機意識地同國內相關區域的經濟對手的競爭中逐漸形成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經濟中心,到九十年代亞太國際金融中心及到現在提出的世界級大城市,反映上海的目標越來越高,然而對上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自滿和自大已使上海一部分人飄然起來,應該看到,上海還存在城市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和制度化缺陷等一系列隱患。"
邱華雲強調說:"上海在取得多次競爭勝利,明確世界級城市的目標後,應看到上海的下一輪競爭對手不是倫敦、紐約、東京,而是上海自身!"
邱華雲在研討會上,並提出了上海未來發展的十大憂慮。
勿高估申博成功效應 2000年漢諾威博覽會主辦者在中國申博成功後給上海的建議是:"不要過高估計觀眾的熱情。"邱華雲認為,發達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人數在1970年大阪的6420萬人的頂點之後確實在逐年下降。1992年世博會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有108個國家和大約4000萬觀眾參加的世博會,虧損了2.1億美元。2000年世博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行,有187個國家參展,本指望可吸引4000萬觀眾,結果只有1800萬名觀眾到場,虧損了10億多美元。
上海城市經濟發展的"燈下黑"現象所反映出的非均衡發展 來自政府財政、外資、國內民間的各種資金對浦東和浦西中心城區的精心打造,建成了完善的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商貿配套服務設施。而與此同時,外來的投資也越過上海南翼的金山、奉賢直接進入浙江的嘉興;西面的台資跨過青浦直入昆山、蘇州;北邊處於萌動的蘇北、蘇中,作為江蘇土地和人口的半壁江山已明確作為下一步的發展重點,而長江口的崇明,還處比較自然的狀況。上海不均衡發展現狀反映了一些經濟學家所描述的"燈下黑"現象。
上海建立國際級大都市成為新移民城市出現的負效應 國際級大都市的形成過程也是新移民城市的形成過程。由於上海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心地區和邊緣發展的巨大反差,使財富和新移民出現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傾向,這同國際上一些大城市偏離城市中心的居住趨勢有較大差別。近年來逐漸形成的富人區和平民區的巨大反差,在城市改造中大批原住居民向城市邊緣的遷移,客觀上出現了"富人進城,窮人下鄉"現象。邱華雲提醒,必須看到,來自國內外富人的流入可能出現的原住市民與新移民在就業、教育資源上的競爭加劇會促使社會衝突顯性化。
經濟發展中傳統古鎮和傳統文化活動的衰落 內地古鎮常見的蕭條現象也在上海著名水鄉百年古鎮練塘鎮出現。大白天,四分之三的沿街鋪面是關閉的,古街只見稀少行人和晒太陽的老人。曾以群眾文藝活動的廣泛參與而聞名遐邇的浦東新場鎮,文化活動特色難見,其城鎮的發展水平同周圍發展相比已顯較大反差。
過分誇大以"富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反映出浮躁的社會心態 上海市中心的許多區域頻頻出現消滅某某以下房價的豪言壯語;對富人(精英)群體導入城市網開一面,熱情有加,以顯區域身價,反之,要求平民(窮人)的遷出,為城市改造作出犧牲。這在政策導向上存在明顯問題。
如何預防可能發生的經濟週期和房地產泡沫崩潰 有關專家已經預言,上海將面臨著經濟週期性波動的挑戰。1990年代以來上海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十,近年以房地產為主帶動的增長模式能否再繼續維持下去?房地產業已經出現對發展預期的透支,假如大勢發生逆轉,應對之策是什麼?
在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中如何體現上海作為大都市的胸懷 崇明發展和江蘇南通的關係目前已經顯示出各自地方利益訴求的齟齬。江蘇南通,佔據半壁江山的蘇中,還有蘇北地區,下一步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打通海門、通過崇明而進入上海。而上海面對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趨勢,是否能拿出龍頭地位的胸懷,採取主動溝通和大度妥協的姿態來達到雙贏的結果呢?
建立世界級大都市對大多數上海人有什麼好處? 經濟學"增長悖論"告訴我們,即使經濟有較快的增長,也可能出現社會中的大部分人並未從中受益的局面;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較快速度的增長的話,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又肯定會從中受害。這意味著上海未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大多數老百姓的收入之間存在著非一致性,上海如何在策略上避免"增長悖論"的發生?
在國內戶籍制度改革完成之前,上海單向的人口導入的副作用 這也許是追求效率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但目前上海單向開放的人口流動政策導致一方面通過吸引外地精英來提高上海本地運行效率,另一方面使累積的本地原籍競爭失敗者缺乏異地創業意識,不能形成向外遷移通道,這種情況長期延續對上海城市社會結構可能形成很大的副作用。
面對新形勢下強勢政府行政的完善 被國內外稱道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戰略策劃之一"的上海經濟改革模式實現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但上海面臨下一步建立世界級大都市的定位和要求,如何增強公民對政府決策的監督、如何定期對政府管理方式與後果進行評估?這個問題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邱華雲認為,這實質上是面對市場經濟如何實現科學化行政和民主化行政的問題。
資料:強勢政府和"起吊機經濟"
上海市長韓正今年2月在出席上海政協會議時坦承,他注意到不少傳媒將上海缺乏企業家的原因歸結於"政府太強",今後希望通過"強勢政府+強勢企業",形成上海的"強勢經濟"。
與中國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而言,上海的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之強是十分突出的。不論什麼行業都離不開政府,民間的發展空間很小。在結構上,國有經濟勢力依然佔據控制性地位,民營經濟還相當弱小。在增長模式上,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推動。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軍教授指出,上海經濟的成績單主要靠城市建設加上外資投入,與江蘇、浙江、廣東經濟的增長模式、原動力都不一樣。這十年是外資進入最集中的十年,同時是城市建設變化最大的十年。城市建設、舊城改造的大量資金靠政府主導的土地批租獲得資金,這是上海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方面,而不是靠企業做強、做大的創業機制來推動成長,這是上海"強勢政府"的顯著特點。
上海經濟以地產業的帶動近年越來越明顯,產生的慣性衝力越來越大。1990年,上海房地產增加值佔上海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0.5%,而2001年已經達到6.4%。2002年,上海房地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4.5%,增幅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3.4個百分點。
有人把上海的經濟增長模式形象化為"起吊機經濟"--通過修橋修路蓋房子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最顯著的例子是在未來的7年中,上海將為世博會投入2000多億資金用於展會場館以及交通建設,"起吊機經濟"還將隆隆作響。但已有經濟學家指出,這種通過外延資金投入支持增長的經濟,並不能完全激發內在有效的投資需求,一旦建設投資放緩,發展也就面臨挫折。
張軍對強勢政府主導下的"起吊機經濟"的一個質疑是:"土地批租加上中心城市外移、世博效應等,再增長十年、二十年沒有問題。問題是十年、二十年後怎麼辦?"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上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