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王力雄:要在政治當中尋求中國經濟的出路

 2003-07-18 17: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如果政治和經濟不保持同步發展,就像腳踩兩條駛往不同方向的船,終會失去平衡。當中國從「短缺經濟」變成「過剩經濟」,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兩條船就開始駛往不同的方向。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的缺吃少穿和八十年代的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緊張是短缺經濟的典型表現。相對而言,解決短缺經濟比較簡單,要的只是提高生產。生產多一點,短缺就緩解一點,社會也就改善一點。在政治方面,那時只需要配合增加生產的目的,進行類似「大包干」、「自主權」一類的調整就可以,不必觸及根本。解決短缺經濟這種性質相對簡單的任務,運用經濟改革先行的模式容易獲得成功。生產發展了,即使政治改革沒有跟上,社會狀況也會明顯改善。甚至以專制政治的權威性,還可能比在民主政治下有更高效率。

過剩經濟是供大於求,從九十年代末期,中國已經成為生產過剩的社會。這時就變得複雜起來,再繼續發展生產等於火上澆油;而減少生產,且不說各級官員(包括政府本身)的有效性與「政績」都靠經濟發展速度來維持,僅僅是社會每年需要安置的勞動力(包括下崗失業人口),如果不能繼續擴大經濟規模,也無法吸收,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

生產出的產品多於需求,又必須繼續發展經濟,在這種兩難面前,解決途徑只有兩個:一是想辦法擴大產品銷路;二是擴大經濟規模主要得靠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而非提供產品的第一和第二產業。

前一個途徑,中國現在很大程度是靠出口(出口問題後面再談),但是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無論何時都應把主要市場立足國內。那麼擴大國內市場的產品銷路,前提是國內消費者必須有錢。

中國八萬億元居民儲蓄看似不少,且不說其中的72%屬於8?9%的富人(何清漣),即使全部按人頭分,每個中國人也才六千元。人們對這些錢的指望是養老、醫療、撫養和教育子女等,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歐美國家人們習慣借錢超前消費,原因在於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必擔心未來。而中國不僅是佔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民沒有社會保障,就是原來的國有企事業職工,也因為當年以低工資換取的高保障被廢除而朝不保夕。因此儘管普遍眼前收入比過去高,人們卻盡量儲蓄而不消費。從這一點而論,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應該是促進社會消費的有效途徑。

但是更有效的途徑是讓多數底層勞動者上升為中產階級。一個社會只有在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時候,才會有支撐經濟發展的消費基礎。而對一個只有權勢集團和低收入勞動者的兩極社會,經濟「過剩」在本質上是不可解決的。前面說的擴大經濟要依靠第三產業,前提也是需要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因為只有達到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和社會狀況,才能更多地購買服務、而不是只能把有限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的產品。

說到這,問題已經比較清楚,無論是建立社會保障,還是培育中產階級,都是跟社會分配有關的問題。而分配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問題,因而得到這樣的結論也就是順理成章──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出路,只有通過政治改革才能解決。

(轉自多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