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英: 帶全國人民走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誤區 對人類社會形態的重新分析
社會形態,就是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的總和為特徵的社會狀態。而社會關係則是以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為主的。所以,社會形態,也可以說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之上的社會關係的表現狀態。人類社會在不同的階段,其社會關係的狀態特徵也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對人類社會形態的分析和劃分。當今,中國的權威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有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和共產社會。但是,我認為這樣劃分是不正確的。我認為社會形態的劃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經濟方式的劃分,另一種是按政治方式的劃分。
按經濟方式的劃分就是以對資產的佔有方式和價值的實現方式的不同對社會形態進行劃分。我認為,按經濟方式劃分,可以把社會形態劃分為四種: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原始社會是以社會成員對資產的共同佔有、共同勞動和平均分配為主要經濟方式。奴隸社會是以奴隸主對土地的佔有、對奴隸的人身佔有和奴役勞動為主要經濟方式。封建社會是以地主對土地的佔有、農民對自身的人身佔有和租佣勞動為主要經濟方式。資本社會是以資本者對資本的佔有和雇佣勞動、資本整合為主要經濟方式。我的這種社會形態的劃分與中國的權威理論的社會形態的劃分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我的這種劃分中,沒有「共產社會」的社會形態,因為我認為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共產社會」。
在中國權威理論的社會形態劃分中,「共產社會」的定義,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也就是說,其劃分出「共產社會」,是以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區別作為劃分標準的,而其他社會形態劃分卻不是以此為標準的,可見,它們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沒有一致的劃分標準,這種劃分方法明顯是不正確的。就算是先把社會形態分為私有制社會和公有制社會,再把私有制社會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而公有制社會則是共產社會(包括共產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但是,這樣的劃分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也存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或社會),封建社會中的「太平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所實施的「公田制」不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嗎?難道它也屬於「共產社會」?所以說,實施公有制,並不能使其成為一個區別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資本社會的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即使是實施了公有制,它也只能是屬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資本社會中的一種社會形態。比如,剛剛提到的「太平天國」,它實施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它是以國家對土地的佔有、農民對自身的人身佔有和雇佣勞動為主要經濟方式的,所以,它仍然是封建社會。國家不就是「地主」嗎?同理,再比如,我們所謂的「共產社會」(包括共產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實施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還是以國家對資本的佔有、人民對自身的人身佔有和雇佣勞動、資本整合為主要經濟方式,所以,它仍然是資本社會。國家不就是「資本者」嗎?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把「資本」的概念弄清楚。權威理論認為,資本,就是「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我認為這種定義是不正確的。首先,什麼是資本家、資本家的定義就不明確。權威理論關於「資本家」的定義是這樣的:「佔有生產資料,使用雇佣勞動,榨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人」。那麼,我倒要問一句,「國家」算不算是資本家呢?國有資產屬於國家,國家當然也就「佔有生產資料」。國家使用工人勞動,發給工人工資、獎金,不就是「使用雇佣勞動」嗎?國家是不是把工廠所創造的價值完完全全的都發給工人了呢?沒有!國家發給工人的工資、獎金,只不過是工廠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價值實際上都收歸了「國庫」,由國家支配和使用。那麼,這算不算是「國家」「榨取」了「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呢?既然「資本家」定義的三大條件都滿足了,「國家」難道還不算是「資本家」嗎?其次,「剩餘價值」的定義和理論也不正確。「剩餘價值理論」把新價值的創造功勞完全歸於勞動者,卻忽視了生產資料、科技、管理等的作用和價值,這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誤。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是先有「資本」,然後才有「資本家」,而不是相反。權威理論卻先定義「資本家」的概念,然後再在「資本家」的概念的基礎上來定義「資本」的概念,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吧?
我認為,資本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資本,就是能夠帶來新價值的價值。資本有用來創造新價值的資本,也有用來交換新價值的資本。「錢」(貨幣)就是資本,因為你可以用它來交換別的價值,也就為你帶來了新的價值;知識就是資本,因為你可以使用它來獲得新價值(比如,獲得錢)。所以,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資本。貨幣是資本,土地是資本,機器廠房是資本,商品是資本,人身是資本,科學技術是資本,知識是資本,感情也是資本,血緣關係也是資本。財產的繼承不就是血緣關係資本和感情資本的實現嗎?我們現在常說的「知識經濟」,不就是知識資本在所有類型的資本中作用份額的增大嗎?其實,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的土地、人身也可以說是資本,只不過當時的資產形式主要僅限於土地、人身,而到了近現代,貨幣、機器廠房、科技、知識等等都成為了可以與其二者相匹敵的資產形式,而且,新的資產形式不斷產生,於是,使得在論述的時候不便一一列出,所以,才把它們一概都統歸於「資本」之中。而「資本者」,則是資本的佔有者。「資本家」,則是指在資本的經營中有很大成就並擁有巨大資本的人。所以說,一般佔有資本的人都只是「資本者」,想要成為「資本家」,就像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政治家之類的,可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哦。
既然弄清了「資本」的概念,我們就應該知道,其實,我國現在所謂的「國有資產」,也是屬於「資本」。國家是國有資產的佔有者,就是「資本者」。所謂的「公有制」,其實質是國家組織法人所有制,它一方面表明國家組織法人對國有資產的佔有;另一方面表明國外所有的法人對國有資產的不佔有;還有一方面表明國內的其他組織法人和公民法人對國有資產的不佔有。既然,公民法人都對國有資產不佔有了,那麼,「全體勞動人民」當然也對國有資產不佔有。所以,權威理論認為國有資產是「全民所有制」資產,「全民所有制」是「國家代表全體勞動人民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形式」,這就是錯誤的觀點。我認為,國有資產就是國家資本,實施國家公有制就是實施國家資本主義。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概念應該是這樣定義的:就是國家利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中的各行業的資本進行壟斷佔有和經營的經濟形態。以國家公有制為主要資產形式,只允許國家對社會中的各行業進行壟斷,而禁止個體私有制資產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就是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則是讓所有的資產形式(包括國家公有制、共有制、個人私有制等),在國家和社會中自由存在和發展。
所以,我認為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還應分為兩種子形態。封建社會分為自由封建社會和國家壟斷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分為自由資本社會和國家壟斷資本社會。封建社會中一般都是自由封建社會,但有時也有國家壟斷封建社會,比如,「太平天國」就是國家壟斷封建社會。資本社會中一般也都是自由資本社會,但有時也有國家壟斷資本社會,比如,新中國成立到十年文革結束中的那段時間,中國就是國家壟斷資本社會。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國家壟斷資本社會,而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資本社會,根本就沒有什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是在西方國家,而是在中國,在「共產國度」。中國二十幾年來的改革開放、允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取消國家在銀行、電信等社會各行業的壟斷,就是在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向自由資本主義發展,中國正在由國家壟斷資本社會向自由資本社會過渡。這是好事,只有向這一方向發展,中國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和進步。
事實證明,國家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的壟斷,並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採用國家對經濟壟斷的國家可以長久、穩定地存在的。「太平天國」只存在了十幾年,現代中國建國後實施國家壟斷也只有三十年。「共產主義」是什麼?「社會主義」是什麼?「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就是提倡國家壟斷一切、佔有一切、決定一切,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只能使國家走向混亂和滅亡。放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幻想吧!只有自由資本主義才是我國的最終歸宿。事實上,我國現在正在走這條路,只不過自己不肯承認罷了!
想到理想社會,我也順帶說一句吧。在知識經濟發展到高度發達的時候,知識的作用超過了實物資本的作用,成為了主要的資本形式,資本整合的作用超過了雇佣勞動,於是,知識成了人們爭鬥的焦點,實物資本的佔有(公有、私有)不再是人們爭鬥的焦點,雇佣勞動也成了資本整合,一切我們現在所爭論的矛盾都解決了,恐怕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社會吧。
至於按政治方式劃分社會形態,就是按政治體制和政治關係的不同對社會形態進行劃分。整個人類社會分為自然社會和政治社會。自然社會就是原始社會。政治社會又分為專制社會和共和制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中是專制社會還是共和制社會就要視不同的情況而定了。一般來說,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一般都是專制社會,但也有例外的,如「羅馬共和國」就是共和制社會。資本社會是專制社會向共和制社會轉型的時期,所以,共和制社會和專制社會都有那麼多吧。不過,到了現在,一般都是共和制社會,只有少數幾個所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仍然是專制社會。我有一篇關於共和制政體和專制政體的文章,所以,在這裡就不多論述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