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BBC記者魏城16大日記:發布會的變化

 2002-11-11 15: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來北京五天了,感觸頗多。

以前在中國當記者時也採訪過黨代會和人大、政協會議,但那都是至少十年前的事了;離開中國的十年中我也經常回來探親,但那是度假,無心、也無暇接觸政治圈中的人物。

這次採訪中共十六大,好像夢遊兒時常去的地方,有些東西似曾相識,有些東西卻面目全非;某些地段天翻地覆,某些地段卻紋絲未動。

十六大開幕前一天,我參加了這次大會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主講人是十六大新聞發言人、中宣部副部長吉炳軒,他的照本宣科、他的表情單調、點名提問者時顯然的事先安排、回答問題時明顯的預先準備等等,都與十年前我曾經參加的無數次新聞發布會那麼的相似,以至於我在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之前曾一度有些猶豫:跑那麼遠(從我住的酒店到新聞發布會會場要穿越半個北京城)、花那麼多時間值得嗎?

但我還是啟程了。

交通管制

坐上出租車,司機問我走那條路,我說長安街,他說,不成,如果代表要走長安街,整個街道就無法通行,最好走二環路。

上了二環,仍然堵車,車流就像緩緩蠕動的長蛇,司機說:"確實有代表走長安街,因此,所有機動車輛都轉到二環路來了。"他還抱怨說,只要上面一開大會,他們這些出租車司機的生意就受影響,不僅有些路段不能走,而且外地人也不能進京。

"我們的生意70%來自進京的外地人。"他解釋說。

這種一開會就進行交通管制、一開會就禁止外地人進京的做法,也和十年前一樣。

本來該走半小時的路程,結果走了五十分鐘,趕到新聞發布會會場時,已經晚了幾分鐘。

但令我吃驚的是,主講的中國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主任曾培炎和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李榮融在我坐定後不久,就開始接受記者提問。

難道這意味著他們大大簡化了照本宣科、讀新聞發布稿的過程?也許他們只是念了念稿子的大綱、而把主要的時間都留給了回答記者提問?

鮮明對照

若然,那倒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要知道,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念稿和答問的時間之比大概是3:1。

果然,這次新聞發布會的時間之比倒了過來,是1:3───回答記者提問花了大部分時間。

另外一個讓我吃驚的現象是,曾培炎和李榮融都知識豐富、舉止得體,回答問題時則從容不迫、詳細具體,他們很少說空洞無物的廢話,也基本上沒有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它,有時還來點兒幽默,惹得中外記者哄堂大笑。

也許這是因為曾、李都是從事具體、實際政務的技術官僚、而不像從事空洞、浮誇工作的中宣部大員?也許他們談的題目都是專業化的經貿問題、而不是敏感的政治問題?

清末也有一對姓曾姓李的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但那是題外話了。

最後一個讓我感到意外的情況是,主持人對提問記者似乎並沒有事先選定,看起來更像是隨機點名,而且似乎有意多點海外記者,這從被點名的記者絕大多數是海外記者、即使是中國國內記者提問也沒有故意給"領導"一個宣講政績的機會這兩點上可以看出。

這顯然與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也許今朝的曾、李二臣對回答記者提問頗有信心、因此專門叮囑主持人不要事先選定提問記者?

總之,十年後的中國政壇,既有讓人似曾相識的陳規陋習,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事異況。

參加完這次新聞發布會,乘車返回酒店。長安街仍未解禁,又趕上出租車司機是一個剛入行的北京郊區農民,不熟悉其它回酒店的路,我仗著曾經居住北京八年的老經驗,給他指了一條路。

不料,我們走迷路了。北京變化太大了:我過去熟悉的路標被拆遷了,我失去了參照物,那感覺,也像夢遊兒時常去的地方……(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