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道德,從何時開始變得可怕和虛偽? 中國人的道德背景(2)

作者:劉雲霞  2002-03-28 17:3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人的意識裡,好像人們一講道德,就是指只有壓抑自己、犧牲自己、一切都得為他人著想,這才叫做是講了道德。道德,成了一種純粹利他的行為。在這樣的道德認識的誤區裡,人們講道德的代價就是不把自己當成跟別人一樣重要的人。

當年,被孟子批判為「無君也」的楊朱,被歷代的儒家學人視為道德敗壞的典型,因為他是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人。但是,儒家學人的批判,只取了楊朱的一面。他們沒有把楊朱與「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起奉行的另一個思想也說出來;那就是,「舉天下以奉我,不受也。」《呂氏春秋》把楊朱的這一思想概括為「陽生貴己」(古代「陽」通「楊」)。不肯犧牲自己就是不道德。那麼,什麼才是道德的呢?講道德,就是要能捨得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別人吃;講道德,還得能把自己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拿出來,蒸了,給「君」吃;講道德,就是要時刻記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說到底,講道德,就是要以他人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不能「貴己」,自己算個什麼東西呢?

如此駭人、違背人性的「道德」,又怎麼能不變味,怎麼能不讓人感到可怕,到最後又怎麼能不陷入虛偽的泥潭?

「貴己」有什麼錯呢?貴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而用不著什麼人打著什麼「關心」、「出自善良的動機」之類的旗號,來代替自己的價值取向。比如現在在中國農村非常流行的鄉鎮政府替老百姓「著想」的一種行為,就是要老百姓都按照鄉鎮政府的意願來耕種土地。如果有什麼人想不通,不想照辦,那就是「思想守舊」、不懂得效益經濟。對這樣的人,鄉鎮政府就要採取措施,拔掉他土地上已經長出來的不值錢的苗,重新按照政府的意願來種「有效益」的東西。至於這些所
謂的「有效益」的東西,到底能不能讓老百姓得到效益,那可是不打保票的事情。這種要代替他人的意志、思想、本質存在的「好心」,這些出自於善良動機的「好心」,對我們人類來說,是多麼恐怖的啊。有多少有天分的少年,在父母的善良動機的教化下失去了靈性;有多少懷有美好愛情的男女青年,在父母、親朋的善良動機的勸說、打壓下,把一生的最愛留給了自己的淚水?

儒家的道德學說,在很多方面,就是這樣的一種強要為我們大眾尋找到一個統一的、好管理的、出自善良動機的價值體系的學說。我並不是說所有統一的東西都不是好東西。你看體育比賽裡面的花樣游泳。如果姑娘們的動作不統一,你伸腿、我舉骼膊的,那成了什麼樣子?但是,如果我們把對待體育比賽那樣的標準拿到實際生活中來,要我們時時處處都要遵循「統一」的原則,要我們永遠按照什麼什麼主
義、什麼什麼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那麼,這樣的統一就不是個好東西。

其實,儒家學說裡面的好多東西,都是後人打著孔子的旗號按照自己
意願編造的。因為,我們分明聽到孔子對他的門徒說,「君子和而不同」,只有小人才搞「同而不和」的那一套呢。

和而不同,就是要讓大家說話,和和氣氣地把不同意見、不同見解的
話說出來,有什麼說什麼;同而不和呢,就是讓大家表面上都講一樣的話,都說好好好、是是是,把那些本來該正大光明說出來的話,都變成心懷鬼胎的牢騷、謾罵和陰謀詭計。人和人之間都成了這種樣子,還去講什麼道德、不道德呢?

當一個社會總是要以一種思想、一種主義、一種專政來統治的時候,那麼,這樣的被統治的社會裏所倡導的所謂道德,就很可怕,也很虛偽。

二千多年前,針對儒家對仁義道德的虛假,老子寫了這樣的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我之所以說儒家學說中的「仁義道德」是虛假的,就是因為,它總是要求小民如何如何節制自己的行為。而道德的示範與教化,在一個體制還不健全的國家裡,完全是在統治者身上的。小民再管好自己,也不如官吏這個「榜樣」的示範罷?

民主論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