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就好比一張漁網,它的信息分散存放在網上的各個節點上。即使這張網遭到攻擊,只要不是整個的毀滅,那相關的信息將仍然可以沿著剩餘的網路到達目的地,完成它的使命。因為有了這種「沒有指揮中心的指揮中心」,指揮系統遭受到核攻擊的擔心就已不復存在。
「沒有中心的中心」這一哲學思想在網路技術上的新的運用,就是「自由網」的出現。因為網上言論管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封鎖伺服器。CNN、美國之音、BBC、《大參考》這些發出不同聲音的網站,在伺服器被封以後,從中國國內一個也上不去。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由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種情況。傳統的萬維網採用的是中心伺服器和邊緣客戶器的結構。所有資料集中在伺服器上,用戶只能從伺服器上調取資料。所以,一旦核心伺服器被攻擊或封鎖,用戶就無法看到該網站發出來的信息。而自由網不同,它採用的不是「中心─邊緣」結構,而是採用對稱(P2P,或Peer-To-Peer)的結構。網路的所有參與者,人人都是伺服器,同時又是用戶。它有成百上千的用戶,也就有成百上千的伺服器!──這樣一來,你還怎 去封網呢?所以現在儘管封網技術如何厲害,但只要你上了自由網,那可真是「要啥有啥,吃啥啥香」。
封網技術在自由網面前的徹底失敗,其實也寓意著「核心」在「民主」面前的失敗。鄧小平同志早就講過,「把一個黨的希望過多地寄託在一個人身上,是極不正常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不出事則已,一旦出事,後果不可收拾」。可讓人遺憾的是,小平同志明明知道「核心」的危險,卻還是未能擺脫這種危險。當局勢危及他的個人利益時,他一下就樹起了四代「核心」:把自己封為「第二代核心」,再樹立「第三代核心」,然後又隔代指定了「第四代核心」。這些「核心」的出現,其實給中國的建設事業埋下了很深的隱患。
當然,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指揮中心。像美國那樣民主的國家,它也需要一個總統作為它的「核心」。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核心」的權利必須受制於廣大的民眾。它不能擁有超出「人民賦予的權力」之外的任何特權。因為,真正的權力屬於人民。所以,即使「核心」出了問題,人民也能馬上樹立起一個新的「核心」來,如此則大局可以不受影響。但如果「核心」的權力凌駕於制度之上,那就很危險了。
「權力屬於人民」就好像是「信息屬於整個網路」一樣,它是最穩定、最能抗打擊的,正如自由網一樣的無法被摧毀。而權力一旦不再屬於人民,而只是屬於某個「核心」,那就是「很容易出問題的」,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在中國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如何推動民主化進程,以確保「核心」不擁有超越制度之上的任何權利,將仍然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課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論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