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獎面臨信譽危機

《文匯報》11日刊登金濤的文章,文章說,從南寧傳來消息,中國戲劇節再次「刷新記錄」。這次戲劇盛會,不僅參演劇目和劇種數量創下歷屆之最,且頒獎數目也是史無前例。普通獎不算,僅最高級別的「優秀獎」就發了202個,而入圍戲劇節的新戲加起來才36臺。一臺戲拿十幾個獎的情況,比比皆是。

文章稱,獎牌數以百計,數量超過劇目,編導音舞美,人人有獎,堪稱中國戲劇節一大「奇觀」。兩年一度的中國戲劇節和它的重要賽事──中國曹禺戲劇獎,越來越具有某種「荒誕」意味。這個傳統戲劇盛典進入第7個輪迴時,開始淪落為圈內的熱鬧。空前規模的頒獎狂潮,夾帶著虛榮、功利和浮躁,模糊了人們對藝術的良知判斷。

文章表示,其實,如此景象,早在兩年前的瀋陽就已出現,那屆戲劇節上24臺參賽劇目全部獲獎,當時就有媒體曾驚呼:獎牌貶值!如今,人們不再為貶值而驚訝,而驚訝於貶值的速度。僅拿表演獎來說,始辦於1988年的中國戲劇節,舉辦了5屆,才給了106名演員以「優秀」的稱號,而本屆戲劇節上,竟然有88名演員同獲優秀表演獎。

文章認為,和文化虛榮比,現實功利當然也很重要。在狂熱的賽場氛圍引導下,一些地方劇團乾脆把劇目創作分為「吃飯戲」和「拿獎戲」兩種。吃飯靠老戲,拿獎抓新戲,效益雙增長,兩手都要硬。例如曹禺戲劇獎雖只是個名分,分文沒有,但那張大紅證書,足可以證明劇種的生存價值,取得政府對劇團的繼續投入,演員也可以拿著它,去分房評職。針對各類戲劇獎的妙用,有人戲稱為「分紅」。

文章最後說,花獎到曹禺戲劇獎,林林總總的獎項本是推動舞臺繁榮的榮譽,如今,反倒成為劇團生存的救命稻草;本來獎優促劣的嚴肅評獎,卻變成良莠難辨的自娛自樂。如果「振興戲曲」變成了「人人有獎」,這豈不是中國戲劇的悲哀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