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中國最大的族群歧視
死難賠償農民低人一級
日前,懸了兩年多的重慶綦江彩虹橋塌毀死難者的賠償有了下文。除每位死難者家屬獲2.2萬元精神安慰費外,有城鎮戶口的,每人再發死亡補償費4.8456萬元,而農村戶口的,則只發2.2萬元。為何生命貴賤如此懸殊?只因為一個是城裡人,一個是農民。
無獨有偶,前時間的洛陽大火事故處理也已完畢。有關責任部門對死亡人員很快出臺了不同的標準:對城市戶口的死難者的賠償是4萬元,而農村戶口的死難者家屬則只能拿到1萬元。
農民戶口歧視到處可見
這正是中國存在了50年的戶口歧視。由於公民戶口的不對等,各自的國民待遇也出現了等級。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幾乎都深刻地烙上了戶口歧視。一出生,農民的的孩子就繼承了農村戶口,終其一生,沒有社會保障,沒有退休金或救濟金,病了享受不到醫療保險,連他遇難了,得到的賠償都要少得多!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高價求購城市公交月票或地鐵月票的貼子。地鐵月票更被炒到原來價格的2∼3倍,即使這樣,仍然供不應求。原因很簡單:對於外地打工者來說,沒有城市戶口就不能購買月票。
外來者如果想進一步在城市安身,需要花更多的錢找棲身之所。外地人按規定不能買經濟適用房,而經濟適用房價格比同類商品房每平方米低幾百元。這意味著:即使你只想購置一個50平方米的小窩,都要比城市人多花好幾萬。
最近,我還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小小」的歧視事例:北方某市規定垃圾處理費分兩個等級:城市居民垃圾處理費案戶收取,每月3元;外來人員按人頭收費,每人每月3元。
農民在城市的額外費用
楊女士是四川樂山人,1996年赴蓉,在西南交大西門外開家小店。她的甜皮很受居民的喜愛,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日子看上去還寬裕,但她卻為自己8歲的兒子的前途憂心忡忡。她說:「我的孩子跟成都娃不一樣,從上幼兒園到小學,都要比別的孩子多交很多錢。」因為沒有成都戶口,她被迫為孩子買了各種保險,希望兒子有一個「保險」的未來。再過3年,她的孩子要上初中了,成都市採用電腦隨機擇校,但她的孩子就沒有資格參加,要想繼續上學的話就必須付出高額贊助費和借讀費。
按理說,戶口不是商品,沒有價格。但是,因為城市戶口背後隱含了許多的福利和權利。所以,城鄉戶口之間存在價值差別。這一差別反映到現實供需上,就是價格。農民要進城,就必須得交「城市建設費」。為什麼要多交錢?誰叫你是外來人!
農民貸款困難、就業不容易
90年代初赴蓉的李先生是四川內江人。他今年終於在青羊宮開了一家自己的餐館,但由於沒有成都市戶口而備受折磨。就連買一個全通手機號,還得找一個本地人做擔保。去買房時,地產商不願為外地人辦分期付款的特別「關照」。李先生最後無奈地調侃,自己是「在城市生活了10多年的農民」。
川師97級畢業生何明宇前段時間參加了很多人才招聘會。他發現,不少待遇好的用人單位都註明一條:「需成都市戶口」。他說:「看到這一條,我的心就涼了半截。同樣的10年寒窗,為什麼我連參加公平競爭的機會都沒有呢?」
「戶口制」成為市場經濟的攔路虎
戶籍制度不但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更可能形成勞動資源的配置的「逆淘汰」機制,降低經濟效率。8月初,我曾看到,某自來水公司為一處居民搶修爆管,居然來了兩部麵包車。車上7、8個正式職工模樣的袖手旁觀笑瞇瞇。而2、3個民工模樣的人在那揮汗如雨。某國企人事部負責人就此感嘆道:「城市人口中部分勞動力整天無所事事仍佔據工作崗位,往往是臨時工幹活,正式工歇著。」如是,外地的優質勞動力難以進入,被閑置和浪費,整個經濟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制約。
有經濟學家曾對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列出如下「罪狀」:窒息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限制了勞動力的正常流動;無法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農民被限制進城就業,缺少城鄉間的就業競爭,造成城市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演化為兩種不同的身份制度,形成大範圍的等級歧視。
9億農民被歧視:永遠的痛?
戶籍制,是烙在中國農民身上的恥辱印記,是21世紀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最大的歧視。
「民主論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