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宣布國有股減持之初,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親自出面向股民保證,國有股減持對中國股市是絕對的利好因素。在中國政府看來,國有股減持不僅能解決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客觀需要,而且可以適當降低國有股比重,進一步實現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規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利於增強機構投資者與社會公眾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監督,使得上市公司的行為更為規範、公開與透明,從而推動中國的資本市場健康、穩定地發展。就在九月底,當各個方面對此方案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並盛傳方案有可能被迫擱淺時,財政部發言人還斥之為空穴來風。
是什麼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被迫放棄它曾大力宣傳的國有股減持政策呢?主要是中國股市對這一政策的消極反應。自六月十四日財政部為等幾家部委共同頒布《減持國有股補充社保基金的辦法》以來,中國的證券市場交投越來越不活躍,各種新股增發的節奏隨之放慢,甚至剛剛推出的開放式基金也出現了銷售困難的局面,同時深、滬兩市的股指也持續下跌。股民一片怨聲載道。連中國證監會聘請的香港顧問梁定邦也公開表示:"對於國有股減持的形勢我不滿意。首先,通過國有股減持所得到的資金並不是很多,同時市場對此的反應卻比較差。"
耐人尋味的是,減持方案停止的消息公布後,十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滬深兩市指數大幅上揚,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瞭國有股減持政策在過去幾個月中的負作用。
政府在市場上出售手中持有的部分股份,用於解決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問題,以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無論是從運用市場運作的方法來看,還是從資金的最終用途來看,似乎都應無可厚非,為什麼市場如此不給情面呢?
從表面來看,直接打擊股市的是國有股減持的價格問題。在方案剛剛出臺的時候,不少人認為國家會以淨資產一到三倍的價格出售。但當政府堅持國有股在新股發行和增發中以市場價減持時,市場的幻想倏然破滅。眾所周知,由於我國股市結構和制度的缺陷,在股指大幅下跌前平均市盈率已經接近六十倍。但是,這種極不正常的高市盈率是在佔全部股市價值三分之二的國有股與法人股股份不能流通下的市盈率,中國的股價是在這一特殊情況下形成的"畸形高價"。很明顯,隨著國有股減持的進行,股價有越走越低之勢。這一趨勢勢必動搖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因而導致股價下跌。
事實上,市場對政府政策的負面反應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股民們對政府的極度的不信任。中國政府在過去的十年裡一手造成了這個畸形的股市,各級政府及其操控的國有企業和證券公司大肆利用股市從股民手中圈錢。現在,中央政府不僅不去通過積極的立法等措施去害除弊,使中國的股市走上健康的道路,反而混水摸魚,親自下場撈一把。這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市場對此作出激烈的消極反應理應在預料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國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