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哈日,哈韓,再"哈華"?

 2001-11-02 05: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曾一度風靡街頭的肥腿褲、鬆糕鞋現在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七分褲吊帶背心。不知道後者是不是從日本傳來的,反正「哈日族」、「哈韓族」又像前兩年的「酷」一樣成了時尚流行語。其實時尚豈止迷木村拓哉,學H.O.T呢?年初,來自巴黎的消息說,今年流行花朵裝飾,於是胸花、頸花、腕花、戒指花就在櫃臺裡向你微笑招手,連北京新聞的播音員都在西服領上別朵銀燦燦的花。

  「時尚」這個詞本身就很時尚,用土點兒的詞來說就是「流行」。最初的時尚是自發的,它來源於羨慕,比如60年代穿軍裝是時尚。時尚代表優越,表達了青年人內心的嚮往,時尚需要物化的外在,尤其體現在服飾上,因此後來它被商人利用,有意識地製造引導,為工業化大生產製造消費需求。商人最會投眾所好,悅目的圖像和動聽的說辭暗示著你,以為用了飄柔就有自信就會成功,而有頭皮屑的人注定會失去愛情。在它的炫目包裝後面,商人可以撈取利益,年輕人可以得到同伴的認同,因此它總有市場。流行的東西襲擊你的感情,它排斥理性。

  當電視廣播雜誌報紙網際網路捧出一個個誘人的形象,大眾的審美觀就跟著不知不覺地改變。年輕人是追逐時尚的主力軍,他們渴望變化,渴望新鮮。從根本上說,是個體內心深處的恐懼--被嘲笑、被孤立的恐懼壯大了時尚大軍。個性化似乎也是時尚,那其實是大趨同下的小個性,區別只在於吊帶背心的顏色和圖案。時尚不允許你冷眼旁觀,它不露聲色地滲透到你的意識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可藕在淤泥裡依然污濁。

  社會學者對哈韓哈日哈美憂心忡忡,想提倡點什麼來抵制,可無奈,刻意提倡的總不能深入人心,總有說教之嫌,沒有發自內心的渴求。其實時尚背後是經濟的支撐,是對更好生活的嚮往。70年代末回城考大學是時尚,它的背後同樣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是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沒有人憂心,而90年代以後的時尚都和物慾的滿足有直接關係,是消費--消費有可能導致墮落,而且還是消費別國的文化,這就有埋沒本國文化的危險。其實在信息時代,經濟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可口可樂流行數年後,有人推出冰綠茶,由於口味符合國人的習慣,又具備可樂的涼爽方便,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肯德基來到中國為了和麥當勞競爭,也要添點鮮蔬湯來取悅老百姓的胃。日本漫畫風行華人市場,「有識之士」抨擊一番,自己賺了稿費卻依然不能改變自己漫畫的窘境,後來出了個朱德庸,趕緊向其請教戰勝日本漫畫的秘訣,朱德庸說:努力畫得比它好,別無他法。

  隨著《臥虎藏龍》獲奧斯卡,北京申奧成功,沒準西方發達國家會出現哈華族或曰崇華族,他們穿旗袍,練中國功夫,扔掉刀叉用筷子,唱「好一朵茉莉花」,認為那樣很high,很in。不知我們的學者會不會因此洋洋自得有揚眉吐氣之暢快?也不知彼國學者會不會大聲疾呼:警惕,我們的文化要成為邊緣文化了。然而,商人們不予理會,眉開眼笑地數著票子;年輕人也不聽規勸,揣著美元歐元日元來中國買正宗絲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