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哈日,哈韩,再"哈华"?

 2001-11-02 05:5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曾一度风靡街头的肥腿裤、松糕鞋现在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七分裤吊带背心。不知道后者是不是从日本传来的,反正“哈日族”、“哈韩族”又像前两年的“酷”一样成了时尚流行语。其实时尚岂止迷木村拓哉,学H.O.T呢?年初,来自巴黎的消息说,今年流行花朵装饰,于是胸花、颈花、腕花、戒指花就在柜台里向你微笑招手,连北京新闻的播音员都在西服领上别朵银灿灿的花。

  “时尚”这个词本身就很时尚,用土点儿的词来说就是“流行”。最初的时尚是自发的,它来源于羡慕,比如60年代穿军装是时尚。时尚代表优越,表达了青年人内心的向往,时尚需要物化的外在,尤其体现在服饰上,因此后来它被商人利用,有意识地制造引导,为工业化大生产制造消费需求。商人最会投众所好,悦目的图像和动听的说辞暗示着你,以为用了飘柔就有自信就会成功,而有头皮屑的人注定会失去爱情。在它的炫目包装后面,商人可以捞取利益,年轻人可以得到同伴的认同,因此它总有市场。流行的东西袭击你的感情,它排斥理性。

  当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互联网捧出一个个诱人的形象,大众的审美观就跟着不知不觉地改变。年轻人是追逐时尚的主力军,他们渴望变化,渴望新鲜。从根本上说,是个体内心深处的恐惧--被嘲笑、被孤立的恐惧壮大了时尚大军。个性化似乎也是时尚,那其实是大趋同下的小个性,区别只在于吊带背心的颜色和图案。时尚不允许你冷眼旁观,它不露声色地渗透到你的意识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可藕在淤泥里依然污浊。

  社会学者对哈韩哈日哈美忧心忡忡,想提倡点什么来抵制,可无奈,刻意提倡的总不能深入人心,总有说教之嫌,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其实时尚背后是经济的支撑,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70年代末回城考大学是时尚,它的背后同样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是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没有人忧心,而90年代以后的时尚都和物欲的满足有直接关系,是消费--消费有可能导致堕落,而且还是消费别国的文化,这就有埋没本国文化的危险。其实在信息时代,经济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可口可乐流行数年后,有人推出冰绿茶,由于口味符合国人的习惯,又具备可乐的凉爽方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肯德基来到中国为了和麦当劳竞争,也要添点鲜蔬汤来取悦老百姓的胃。日本漫画风行华人市场,“有识之士”抨击一番,自己赚了稿费却依然不能改变自己漫画的窘境,后来出了个朱德庸,赶紧向其请教战胜日本漫画的秘诀,朱德庸说:努力画得比它好,别无他法。

  随着《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北京申奥成功,没准西方发达国家会出现哈华族或曰崇华族,他们穿旗袍,练中国功夫,扔掉刀叉用筷子,唱“好一朵茉莉花”,认为那样很high,很in。不知我们的学者会不会因此洋洋自得有扬眉吐气之畅快?也不知彼国学者会不会大声疾呼:警惕,我们的文化要成为边缘文化了。然而,商人们不予理会,眉开眼笑地数着票子;年轻人也不听规劝,揣着美元欧元日元来中国买正宗丝绸。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