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红色官服的元代官员赵孟頫。(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为什么用“红得发紫”来比喻官运亨通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服饰不仅是御寒的衣物,更是身分地位的表征,从服装的样式、色彩、图案便能辨别着装者身分的高低,其中又以服装色彩的辨识度最高。
“红得发紫”便是一则与传统服装色彩有关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名声或事业正处于颠峰状态。那么为什么不用别的颜色来形容,而要用红色和紫色呢?这与中国古代对颜色的定义以及官服制度有关。
“明贵贱、辨等级”的准则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这五种“纯正”的颜色;间色则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这五种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在古代,官职品级不同,衣服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穿深红,五品穿浅红,所以,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因为这些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因而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也因此,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紫色为何能跃升为高贵之色?
在遥远的先秦时代,紫色是一种不怎么高级的颜色,然而在近代人的观念中,紫色却如麻雀变凤凰般,跃升为代表高贵、典雅和神秘的色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正色和间色是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意思是说,传统上,我们不能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
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释名‧释采帛》就写道:“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那么它是如何成为高贵之色的呢?据传,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喜欢紫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在齐桓公那个时代,五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价,紫色的金贵程度可想而知。
紫色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道家“紫气东来”的典故了,世人认为紫气代表祥瑞,而道家也非常重视紫色,比如:仙人居住的地方叫作“紫府”、道家经文被称为“紫书”。由于其来源超凡,紫色很快便在传统文化中成为尊贵的象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