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李建中是北宋初期书法界的标竿(组图)


李建中传世墨迹: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李建中(945~1013年),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官员,因曾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世称“李西台”。李建中承袭唐代“尚法”书风,有“国初第一”美称。字形瘦健,称一时之绝。在“宋四家”苏、黄、米、蔡未崛起前,李建中是书法界的标竿,对书法由唐至宋的过渡时期起到承前启后之功。

李建中端重清方 为当时所重

李建中的曾祖父在唐代为官,祖父李稠曾任后梁商州刺史。中原战乱之际,全家人入蜀(今四川)避祸,14岁父逝,与寡母相依为命。其后,北宋统一后蜀,李建中与母亲迁居洛阳,靠讲学维持生计。他自幼好学不倦,抵洛阳之后更加勤奋,曾携带自己的文章游学京师,受到众人称誉,并结识重臣王佑,将他引见到石熙载门下,受其提拔。38岁时,李建中进士甲科,自此步入政坛为官,历任多职。当时,大臣们言事多以权利进,李建中淡于荣利,表陈时政利害,序王霸之略,受宋太宗嘉许。

李建中个性恬静,风神雅秀,善修养之术。尤爱洛阳风土,曾三度请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在洛阳构筑一处园池,命名为“静居”,常与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在此聚会。他擅长书法,对古器名画亦多所收藏。好吟咏,每游山林,多留题,有文集30卷,亦曾参与校定《道藏》。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冬,奉命使泗州,制《汴水发愿文》,归时得疾,隔年(1013年)去世。欧阳脩对他的评价为:“李公为人端重清方,为当时所重。不徒爱其笔迹也。”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八) 册 宋李建中书〈土母帖〉。


〈土母帖〉用笔沉着丰厚,结体紧密修长、端庄稳健。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北宋初期的书风仍沿续唐代,仿颜体的书法家有李建中、蔡襄、欧阳脩、杜绶等;学习李阳冰等小篆者有徐铉、徐锴、郭忠恕、释梦英等。李建中和杨凝式所处的年代类似,先后经历唐、五代和宋。他的书法风格主要受到唐欧阳询、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影响,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气宇轩朗,有唐人风韵;又宗“二王”,构新体,具魏晋书法的风神。

传世墨迹有〈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等,还有法帖〈千字文〉和翻刻〈峄山碑〉等传世。其中,李建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十的〈土母帖〉,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用笔沉着丰厚,结体紧密修长、端庄稳健,起笔、收笔处可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充分展现唐代书风,又再现了魏晋率性风格,以及精湛、独特的笔墨技巧。此外,因此幅尺牍提及近洛阳的“新安门”,故推测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书写的作品。


图为快雪堂帖(三) 册 宋李建中〈与司封道兄七绝〉。


李建中善书札,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恪守唐法 启迪宋代书风

《宋史》评:“建中善书札,行书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宋高宗赵构曰:“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蒐罗法书,备尽求访,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异。”黄庭坚形容:“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都别具姿态,元代吴师道说:“唐诗文体凡屡,惟书才迄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风骨气韵,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赵孟頫亦言:“西台去唐未远,犹有唐人遗风。”可知李建中的书风仍被归为唐人书法体系。

李建中的书法作品好比文人画小品,笔墨精简平淡,不追求夸张、欹侧的表现,却蕴含丰富的意趣和淡雅的神韵,格调高明。明代吴宽称:“西台书深厚温润,有盛德若愚之象。”

精通各体的李建中,既恪守唐法,传承唐代和魏晋的优秀书法传统,又开启“尚意”先河,学古而不泥古,为启迪宋代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书家,对后世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留言

作者静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