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画像和楷书作品〈还示帖〉宋拓本。(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钟繇(151~230年),字符常,三国时期魏国颍川人。汉末官至尚书仆射,魏明帝时进太傅,人称“钟太傅”。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老师,中国书法史上,由隶书进入楷书转形时期的著名书法大家。
屡立战功 位极人臣
钟繇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东汉举孝廉出身,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受册封为东武亭侯。得曹操信任,任司隶校尉,镇抚关中。官渡之战时送二千余马匹给曹操,曹操称誉“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曾降服单于,屡立战功,曹操表封为前军师。曹操受封魏公后,钟繇任大理,掌管刑狱。其后,曹操进爵魏王,钟繇又迁相国。
曹魏代汉后,钟繇屡受加封,以太尉之职和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列“三公”,位极人臣。甚受曹丕嘉许,称三人为“一代之伟人”。当时钟繇膝盖有疾,华歆亦年长多病,特别被允许朝见时坐车,由虎贲卫士抬上殿就坐,开了后世三公患病时受到特别优待的先例。
各体兼擅 楷书鼻祖
在中国书法史上,三国时期是汉字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钟繇既是政治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造诣深厚,各体兼擅,自成一家,尤以小楷为最。因酷爱书法,和一样喜爱书法的丞相曹操关系极佳,经常与之讨论书艺。据说楷书就是由他最先衍化出来的,后世尊称“楷书鼻祖”。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有言:“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其书体称“钟体”,又和徒孙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的小楷形体微扁,自然质朴。点画厚重,仍深具隶意,显得格外高古,非一般人所能及。唐代著名书评家张怀瓘评:“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根据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铭石书”指正楷,“章程书”是隶书(八分书),“行押书”则是行书。可惜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今日所见“五表”、“六帖”和“三碑”均为临摹本或伪书。
钟繇〈宣示表〉古雅质朴,富波磔意趣。图为〈宣示表〉墨拓本。(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褚遂良认为钟繇〈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图为〈宣示表〉墨拓本。(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其中,〈宣示表〉、〈荐季直表〉、〈调元表〉、〈力命表〉、〈贺捷表〉(又名〈戎路表〉)“五表”,是现存钟繇书法中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宣示表〉古雅质朴,富波磔意趣。结体和风韵皆已确立楷则,促使楷书到唐代迈入全盛时期。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认为“〈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但存世仅见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后世翻刻本众多。元代陆行直赞誉〈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勤奋学书 轶事数则
相传钟繇幼时跟随族父钟瑜去洛阳,途遇算命师,告知孩子有贵人相,但会遇上水难,需要多加小心。果真还没走完十里路,过桥时马匹受惊吓,钟繇落水差点淹死。钟瑜因算命师预言成真而资助钟繇学习。
钟繇自小聪明,喜欢书法。少时曾跟刘胜入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三年,功力大增。他勤奋学习,用功不辍。白天和朋友席地闲谈时,常一边聊天,一边画地练字;晚上睡觉时,脑子里也都是书法,就用手指在被子上不断比划练习,连被子都常被划破了。
还有一个极可能是虚构的故事,却为后人津津乐道。说钟繇在韦诞家中见一卷蔡邕的书论《九势八字诀》,因甚为爱慕,请求韦诞借他,未获同意。他郁闷痛恨,急得捶胸呕血,曹操以五灵丹救之。韦诞去世后,将此宝书殉葬,钟繇暗中命人掘墓盗之,终日钻研,从此笔法更为神妙。但韦诞死时,钟繇已经去世二十几年了,因此,此事真实性颇受质疑。
钟繇一生勤奋学书,活到近八十高寿。影响后世甚钜。包括王羲之父子、颜真卿、黄庭坚等书法家都吸收了钟体的书风面貌。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