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望刀眼”于谦 他日恐有斩首之灾(图)

作者:阿东哥  2024-05-05 22:3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Adobe stock图
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展现出他高傲、刚强和牺牲奉献的气魄(图片来源:Adobe stock图)

明朝大臣,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杭州钱塘人,七岁时,有位僧人看到他之后说,“他日救时宰相”,意思是于谦将来是挽救天下的宰相;长大后,精通相术的袁忠彻看到于谦的面相说,“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日后恐有斩首之灾。于谦的命运被这二位高人说中了。

望刀眼又称为“盼刀”、“眄刀”,指头低视仰之相,属于不好的面相,就肢体语言来说,也给人一种高傲、叛逆的感觉。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他作的〈咏煤炭〉诗来看,应是个本性刚强之人。在诗中他以煤炭自喻,表达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胸怀;诗曰:“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在历史上有名的事件是“京师保卫战”,战役中展现出他高傲、刚强和牺牲奉献的气魄。当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赶出中原后(公元1368年),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在北境长城布署重兵,建立绵延万里的防线。之后的明成祖朱棣也将帝都迁移到靠近边境的北京,以帝王实力镇守国门,开启“天子守国门”的先例。

八十年以后,这道防线被突破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太师也先在双方朝贡贸易上大为恼火,遂兵分多路大举攻明。明朝擅权的宦官头子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群臣劝谏无效,于是五十万大军从帝都出发,结果一个月后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也先进一步以“归还英宗”的名义,率领大军连番叩关,直逼京师。

消息传回京师后,震惊朝野,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不知所措。这时有大臣以天象有变之由,鼓吹南迁,被于谦严厉驳斥。于谦坚决死守帝都,亦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承担起兵部尚书(今国防部长)一职,全权统筹京师的抵御之战。朝廷为了不受蒙古人挟持英宗进行勒索,也为了安稳天下,于是众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登基,是为明景帝。

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亲自披挂上阵,下达军令与敌人决一死战,最后成功把蒙古大军赶出塞外。也先看着英宗已无利用价值,想要与明朝修好,表示愿意送还英宗。然而天上不能有二个太阳,景帝不愿意,于谦则向景帝保证“天位已定”,于理应当接回英宗。景帝遂将英宗接回,尊为太上皇。

几年后,景帝病重,有大臣见机不可失,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那些拥立英宗复辟的臣子都与于谦有嫌隙,尤其是当初鼓吹南迁的那位。他们趁势报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之罪,处死于谦。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