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文被誉为“最庄重字体”?长知识了(组图)


青铜器庄重威严,金文也被赞誉为“最庄重字体”。(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汉字的发展,自殷商甲骨文一脉相传,接续的就是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铭文”或“钟鼎文

“青铜”是纯铜加入锡与铜或其他金属所产生的合金,铸造性很好。在铁器出现前被广泛使用于铸造兵器、庙宇祭祀和食器、工具、车马器等日常用品,种类繁多。古时候的青铜器因为埋在土里导致氧化,颜色青灰而得名。

因为商周青铜器的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故刻于其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此外,古代青铜祭器的总称是“彝”,“款”的意思是刻,“识”则是记的意思,故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亦称“彝器款识”。所记录的内容多是战争、祀典、器名、契约、赐命、围猎等,和当时社会、王公贵族活动息息相关之事。

金文被发现的时间很早,到宋代就有着录,称“金石学”。年代较早的铭文出现在商代晚期,只有寥寥数字,多为人名或族徽图像等。例如:商王文丁为了祭祀母亲戊铸造的“司母戊鼎”,只有三个铸在鼎腹的“司母戊”而已。西周以后的青铜器则多有铭文,几十字、上百字、数百字都有。随着近代大规模考古行动的发掘,大批青铜器出土,目前出土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五千件,以周代为主。收录的金文约三千多字,其中二千多字可辨识。

浑厚圆润 具稳重的美感

为了区别秦代的小篆,金文被称为“大篆”。几乎已具备书法的所有特点,其数量、规模和艺术价值影响后世书法发展甚钜,更是研究商周时期各项政治、文化、经济等的重要史料。

虽然都是契刻文字,但甲骨文是直接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多用单刀,比较不好施力,笔画尖细、较少圆角;金文推估是先用毛笔写,再于软胚上刻划,比较容易,然后制成模具范铸,较能显出墨迹。

金文的字体结构类似甲骨文,但也有些不同。因为“六书”的造字原理随殷商覆灭而散佚,到周代金文的形体已经开始背离“六书”。象形、会意的结构减少,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多。形旁意通而混用的情形也减少了,且形声字大量增加,偏旁部首的位置则较为固定。

金文笔画较粗壮,浑厚匀称,转折处已变为圆润的曲线。章法上更显规范,除了保持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书写方式外,也很注重全篇的工整,首行和末行几乎都能控制在同一天地水平线上,体现出稳重、端庄、成熟、有序的美感。

被赞誉为“最庄重字体”


著名的金文“四大国宝”之一〈毛公鼎〉。(摄影:静容/看中国)


〈毛公鼎〉内铸有500字铭文,为举世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摄影:静容/看中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分析,金文的发展历程约略可分为五期,风格渐变。从商代初始期、西周早期典型期、西周中期发展期到西周晚期进入高峰成熟期,此时期最著名的“四大国宝”为〈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形态变化丰富,各具特色,大放异彩。

其中,〈毛公鼎〉内铸有500字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为举世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现存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和〈翠玉白菜〉、〈肉形石〉合称民间版的“故宫三宝”。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群雄争霸,金文进入流变期。诸强国盛行金文铜器,各自发展,字体稍短而多变,精美浑厚。一方面金文走向装饰化,出现鸟虫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李斯所创的小篆为标准文字,青铜器和金文便逐渐衰落了,但后世历史学者、书法爱好者对金文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商周时期,先民生活纯朴,讲究天人合一。从出土的青铜器文字来看,铭文中出现许多敬天重德的词句。例如著名的〈大盂鼎〉说:“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当时不论君王、贵族或黎民百姓,都虔诚敬仰上帝神祖。普遍做为“礼器”、“重器”的青铜器庄重威严,书写金文者必定是道德高尚之人,因此,金文也被赞誉为“最庄重字体”,写下中国历史上一页灿烂辉煌的书法篇章。

本文留言

作者静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