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悉达多的修行和王国维的人生境界(组图)

作者:禾子整理  2024-03-12 10:1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悉达多的修行之路,是自我解脱之路,他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风也无法动摇。(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赫尔曼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的作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笔下的故事,很多都关于彷徨、流浪和寻找。他的名言是:“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1922年,黑塞45岁时完成了著名小说《悉达多》。许多人把这本书喻为“找到自我”之书,主人翁悉达多找寻自己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追问,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在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掀起了一阵黑塞热,黑塞曾说:“世界不是为了被改善而存在的。你们生存,是为了成为你们自己……成为你自己,世界就会变得富足而美好。”当时的“垮掉一代”,在他的文字中得到精神解脱。

走自我解脱之道

小说的主人翁悉达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子弟,拥有人们所羡慕的一切,他有显赫的父母和家产,也是万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快乐。

他的内心悸动不安,为无法找到“自我”而困惑。

于是,悉达多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一切,跟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门。在苦修中他学会了战胜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但他发现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痛苦的暂时麻醉。

犹豫彷徨之际,他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乔达摩已经功德圆满,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弟子正在苦苦追寻的境界。好友乔文达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这是为什么?

悉达多认为修行之路不可复制别人的。他说:“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

书中说:“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凡人很容易被外界资讯所干扰,用他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乃至于丢掉真实的自我。反之,自我知觉,就是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

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洞察别人的思想,不等于吸收别人的思想,更不等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如果人最终追逐的是别人的影子,思想也就成为他人的映射,却从来都不是自己。

悉达多的修行之路,是自我解脱之路,他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风也无法动摇。

投入生活 迷茫与彷徨

悉达多告别乔达摩,继续走上了求道之路。他不再是婆罗门的儿子,也没有成为佛门弟子。

婆罗门的智慧、沙门的戒律和世尊的讲道,都让悉达多觉得失去了自我。他觉得只有抛弃外界的束缚,才能慢慢地靠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他开始用心去感知世间万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闪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运行……

他又渴望体验红尘万丈的生活,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前者给了悉达多情欲的极乐体验,后者则带着悉达多步入商界,学会赚钱和花钱。他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渐渐地,悉达多在饱食丰衣的日子里忘记了光阴的流逝。他沾染了世人的贪婪与懒惰,堕落于爱欲与财富。

他试图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他沉溺于赌博,对乞丐不再仁慈,也不再借钱给求助的人。

他变成了恰是他年轻时最难接受、最蔑视的样子。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惫,他想在世间寻求真理,换来的却是枷锁和负荷。

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过度膨胀的欲望,让悉达多迷失自我,无法自拔。悉达多厌恶那自我放弃的自己,于是滋生了求死之念。在绝望地准备跳河之际,他的灵魂猛然苏醒。他告别了以前的所有,以一个全新的自己出现,脱胎换骨。他开始爱一切东西,充满愉悦的爱。

悉达多找到了自己,在经历了犯罪、欲望,追逐了财富、陷入绝望之后,他学会了爱这世界。“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转变也正是黑塞想要努力探索的东西,一种超越一切,超越时间的信仰。

悉达多坠入尘俗的生活,他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了尘世的一切,但是他要面对残酷现实,证实坎坷的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每个人的每一种生活,都是通向自己的一条道路。”

人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欢乐、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是最好的道场。

看清真相后 依然热爱生活

悉达多离开尘世生活,决定成为一个摆渡人。

他和船夫瓦耶迪瓦一起划船制桨、耕田劳作。他每天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理。

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在帮助乔达摩弟子渡河的过程中,船夫意外救了和悉达多相爱过的迦摩罗和其儿子小悉达多。

可迦摩罗却毒发身亡,留下小悉达多跟着悉达多一起生活。但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无法忍受贫穷困苦的生活。他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对悉达多的厌恶与折磨。终于在一天矛盾爆发后,儿子选择了愤然离他而去。

悉达多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时也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是怎样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让父亲心痛的情形。

他幡然醒悟,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自己的人生,在漫长的旅途中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而只是专注于眼前,用心感知当下的每一刻。

最后悉达多彻悟:“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有三大境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第一阶段不知前路几何的迷惘,到第二阶段上下求索的迷茫徬徨、终志不改,再到第三阶段大彻大悟,这也正是悉达多的修行之路。历史的妙谛是,王国维先生和黑塞是同年1877年出生,同时代的人。这一中一西两位文学家仿佛在不约而同印证着同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是自己的出发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当我们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我们拥有的就是有意义的一生。《约翰‧克里斯多夫》,作者罗曼‧罗兰,是黑塞尊敬的朋友,两人有着终生的友谊。而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大概就是罗兰秉持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真相并依然热爱生活。

读懂了赫塞的《悉达多》,你就读懂了人生。就像《悉达多》中的一句话:“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愿我们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