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书法家也是奸相 他记录秦帝国丰功伟绩(组图)

小篆发明者:李斯

 2024-02-19 1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峄山刻石(长安本),相传为李斯手书,郑文宝摹刻
峄山刻石〉(长安本),相传为李斯手书,郑文宝摹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李斯(西元前284~208年),战国楚人,法家代表人物。秦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秦代统一六国文字,整理、书写小篆推广于天下的大功臣,也是第一个有书迹传世的大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深知要统一天下文化,必须从统一文字开始,故“书同文”为当务之急。遂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加以规范,以此3篇字书来普及小篆

〈泰山刻石〉记下帝国丰功伟绩

天下底定后,意气风发的秦始皇率大军浩浩荡荡东巡,豪气干云,场面壮观。为了记下帝国丰功伟绩,他命李斯书写铭文记录其文治武功、治国理念,以当时标准字体小篆刻在巨大的石碑上昭告天下,宣扬国威。

秦始皇6次东巡,刻石7块。分别立于泰山、碣石、会稽、峄山、琅琊等地,书法之精美光耀千古。

泰山刻石(拓本)为李斯手书
李斯手书〈泰山刻石〉(拓本)。(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国宝石刻〈泰山刻石〉又称〈李斯碑〉,立于泰山山顶。相传为李斯撰文并书丹,和〈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泰山刻石〉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记述秦始皇申明法令以保护国家各项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共144字;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秦二世效仿秦始皇泰山封禅,亦命李斯写诏书赞颂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共79字刻于背面。

李斯整理的小篆横平竖直,工整严谨。删去繁杂的笔画,省略掉异体字形,结体平稳端庄,疏密匀停。此碑历经久远年代,字迹涣漫,如今秦始皇的刻辞只余拓本,秦二世的诏书也只剩10个残字。虽然如此,这10字最接近李斯书风原貌,也提供了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小篆的实物证据。后人赞誉为:“古今绝妙,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

〈峄山刻石〉线条工整对称均衡

〈峄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此碑两面刻文,共计15行,满行15字,相传为李斯所书。

据说南北朝时,后魏太武帝(一说为北周武帝)登峄山,对此碑所述内容不以为然,命人将其推倒。但石碑虽倒,不减其名,历代拓碑者络绎不绝。乡民不堪其扰,故以野火焚之,以致残缺不堪。唐代虽有木刻本传世,但与原作品相距甚远。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五代时期,南唐徐铉据刻本重新刻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再重刻于长安,碑阴有其题记,是目前较有名的摹本“长安本”。

〈峄山刻石〉具有典型的小篆风格,线条工整,对称均衡。书写时施力均匀,笔画粗细一致,不强调提按的变化。结构讲究对称,重心多偏上,字形偏长,全篇高度统一。此碑对于小篆的推广、普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贵为丞相的李斯,虽然开创了数千年中国书法艺术史,厥功甚伟,但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光彩。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驾崩于沙丘。李斯为贪恋荣华富贵,秘不发丧,和赵高共谋“沙丘之变”。伪诏赐死公子扶苏、蒙恬,扶立秦二世胡亥夺取皇位。最终被独揽朝政的赵高陷害,腰斩于市,并夷三族。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