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書法家也是奸相 他記錄秦帝國豐功偉績(組圖)

小篆發明者:李斯

 2024-02-19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嶧山刻石(長安本),相傳為李斯手書,鄭文寶摹刻
嶧山刻石〉(長安本),相傳為李斯手書,鄭文寶摹刻。(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李斯(西元前284~208年),戰國楚人,法家代表人物。秦朝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秦代統一六國文字,整理、書寫小篆推廣於天下的大功臣,也是第一個有書跡傳世的大書法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深知要統一天下文化,必須從統一文字開始,故「書同文」為當務之急。遂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愛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加以規範,以此3篇字書來普及小篆

〈泰山刻石〉記下帝國豐功偉績

天下底定後,意氣風發的秦始皇率大軍浩浩蕩蕩東巡,豪氣干雲,場面壯觀。為了記下帝國豐功偉績,他命李斯書寫銘文記錄其文治武功、治國理念,以當時標準字體小篆刻在巨大的石碑上昭告天下,宣揚國威。

秦始皇6次東巡,刻石7塊。分別立於泰山、碣石、會稽、嶧山、瑯琊等地,書法之精美光耀千古。

泰山刻石(拓本)為李斯手書
李斯手書〈泰山刻石〉(拓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國寶石刻〈泰山刻石〉又稱〈李斯碑〉,立於泰山山頂。相傳為李斯撰文並書丹,和〈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泰山刻石〉前半部分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記述秦始皇申明法令以保護國家各項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共144字;後半部分刻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為秦二世效仿秦始皇泰山封禪,亦命李斯寫詔書讚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共79字刻於背面。

李斯整理的小篆橫平豎直,工整嚴謹。刪去繁雜的筆畫,省略掉異體字形,結體平穩端莊,疏密勻停。此碑歷經久遠年代,字跡渙漫,如今秦始皇的刻辭只餘拓本,秦二世的詔書也只剩10個殘字。雖然如此,這10字最接近李斯書風原貌,也提供了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小篆的實物證據。後人讚譽為:「古今絕妙,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

〈嶧山刻石〉線條工整對稱均衡

〈嶧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嶧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此碑兩面刻文,共計15行,滿行15字,相傳為李斯所書。

據說南北朝時,後魏太武帝(一說為北周武帝)登嶧山,對此碑所述內容不以為然,命人將其推倒。但石碑雖倒,不減其名,歷代拓碑者絡繹不絕。鄉民不堪其擾,故以野火焚之,以致殘缺不堪。唐代雖有木刻本傳世,但與原作品相距甚遠。杜甫詩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五代時期,南唐徐鉉據刻本重新刻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再重刻於長安,碑陰有其題記,是目前較有名的摹本「長安本」。

〈嶧山刻石〉具有典型的小篆風格,線條工整,對稱均衡。書寫時施力均勻,筆畫粗細一致,不強調提按的變化。結構講究對稱,重心多偏上,字形偏長,全篇高度統一。此碑對於小篆的推廣、普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貴為丞相的李斯,雖然開創了數千年中國書法藝術史,厥功甚偉,但歷史上的評價並不光彩。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駕崩於沙丘。李斯為貪戀榮華富貴,秘不發喪,和趙高共謀「沙丘之變」。偽詔賜死公子扶蘇、蒙恬,扶立秦二世胡亥奪取皇位。最終被獨攬朝政的趙高陷害,腰斬於市,並夷三族。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