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听琴音辨杀机和“焦尾琴”的故事(组图)
中国最早石刻经书:《熹平石经》


蔡邕,博学多闻,精工篆隶,创飞白书,书写《熹平石经》,成就非凡。(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东汉左中郎将,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博学多闻,事母至孝。通经史、数术、天文、书法、绘画,尤精音律、善鼓琴。书法方面精工篆隶,以隶书著称,又创飞白书,书写《熹平石经》,成就非凡。

蔡邕创飞白书 隶书精妙绝伦 

蔡邕精篆隶,在鸿都门外见工匠以扫帚沾上石灰写字,受到启发,发明了“飞白书”。指的是书写时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笔画中留有拖丝或是留白的现象。能令观者产生笔画飞动的感觉,故称为“飞白”。黄伯思《东观余论》中阐释:“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

飞白书盛行于唐代,成熟于宋代。一代书法家皇帝唐太宗即善飞白书,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学飞白,“出飞白二十轴赐宰相吕端等,人五轴,又以四十轴藏秘阁,字皆方圆数尺。”朱长文曰:“飞白之法,始于蔡邕,工于羲、献、肖子云,而大盛于二圣(宋太宗、仁宗)间。”

蔡邕的篆书和隶书非常著名。尤擅长书写八分字体,字体、字形多有变化,精妙绝伦,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据说蔡邕到嵩山学习书法之际,于石室内得到一部八个书角放出光芒的素书,里面用篆书记载着李斯、史籀书法用笔的态式和构造。蔡邕得到此宝书后兴奋异常,用功钻研读诵三年,深得其中奥妙,终成大器。

校订六经错误 书写《熹平石经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为避乱臣贼子王莽所授官位,率一家大小逃往深山;蔡邕的父亲蔡棱一生清白,死后谥为贞定公。蔡邕少时以孝悌闻名,母亲生病3年,他衣不解带照顾母亲;和叔父、堂弟同住,三代不分家产,乡里咸认其有高义。

东汉桓帝时,宦官把持朝政。听闻蔡邕善琴,报告桓帝命陈留太守征召他入京。蔡邕迫不得已动身,但抵达偃师后就称病不前,返乡后隐居读书、把玩骨董。有感于时事艰难,作文《释诲》。

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官。再入为侍中,于东观校书,后为议郎。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认为古时所流传下来的经文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错误甚多,故奏准与其他学者共同校订。完成后,由蔡邕亲自以当时盛行的八分书,用丹砂书写于石碑上,再由工匠镌刻,前后历时9年完成。立在洛阳太学门外,并列相接,此即著名的《熹平石经》,每天前来观赏校勘的人潮络绎不绝。


《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石刻经书。(图片来源:国立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今字石经”、“一体石经”。(图片来源:国立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几经战火,损毁严重,至今只剩一些残石。(图片来源:国立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石刻经书,又称“一字石经”、“今字石经”、“一体石经”,共将7部经书刻于46块石碑。梁武帝《书评》曰:“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可惜几经战火,损毁严重,至今只剩一些残石。

其后,蔡邕因为弹劾宦官而遭流放,被赦免后为躲避追杀,亡命于江浙一带长达12年。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掌权。仰慕蔡邕学问,威吓令其出仕,又刻意加封笼络。董卓被杀后,司徒王允掌权,以董卓同党的名义将蔡邕下狱。蔡邕上书,宁愿黥首刖足,希望能继续撰写《汉史》。公卿们都为他求情,太尉马日磾问王允:“伯喈旷世奇才,杀之无名,岂不会令天下失望吗?”王允不听,最终蔡邕仍被害死于狱中。

听琴音辨杀机 “焦尾琴”的故事

蔡邕精通音律,擅长弹古琴、作曲、制琴等。从以下二则传说故事可以看出他的音乐奇才,让人啧啧称奇。

蔡邕在陈留时,有一次,乡里有人请他去喝酒赴宴。蔡邕抵达时,大家酒兴正浓,有一位客人坐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在门口悄悄的听琴声,心中一惊,想着:“用音乐召我前来,但乐曲中却有杀人之心,为何如此?”他转身就走。

看门人将此事告诉主人,主人满腹疑惑,赶紧追上蔡邕询问,蔡邕据实以告。弹琴的客人解释:“我刚才弹奏的时候,看到一只螳螂正要捕蝉。蝉正要离开,但又尚未飞去,螳螂注视着,一会儿前进,又停顿、后退。我心里跟着紧张,惟恐螳螂抓不住蝉。难道是杀心在琴声中泄漏出来了吗?”蔡邕听完后才放下心,笑着说:“正是如此啊!”

根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地有一个人在烧桐树准备煮饭。蔡邕一听柴火燃烧的声音,就知道这是一块上等的木材,于是向主人求取,用来制琴。音色果然极其优美,但是琴的尾部还留下烧焦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为“焦尾琴”,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本文留言

作者静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