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国政府2度禁新年 “元宵”和除夕犯了谁的忌?(图)

 2023-10-27 08: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6


清代丁观鹏《太平春市图》,描绘新春时节乡间欢乐的景象,摊贩卖爆竹(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最早的历法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发明的,所以称为“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传统历法不仅限于农业,它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各种年节、祭祀活动直接相关。

皇历十二月晦日,是传统新年除夕。这一天也是除旧迎新的盛大日子,家家户户团圆吃年夜饭。传统上,除夕是“祭神祭祖”的日子,也有将祖先请回来团圆的意思。普通的春节日典基本上在汉朝时就已经固定成型了;唐朝还曾经实行过新年放七天假的制度。到宋朝时,火药的发明使新年放鞭炮开始成为了普遍的习俗。

民国政府2次禁“春节”

百年前辛亥革命爆发和民国建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一次重大转型的开端。民国初年实行了相当数量的革命性的政策。比如剪辫子等,而当时皇历新年也被归为查禁之列。

具体说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新政府“改历改元”,原是延续革命精神,欲与清王朝彻底决裂,移风易俗,改造社会,还有追求世界大同、与国际接轨的意思。改用阳历(又作国历、新历),也就废除了农历(又作旧历、废历、夏历、古历),按旧历计算的传统除夕便在取缔之列。

不过在1912年初,孙中山民国政府还只能控制南方数省,国内还处于南北内战中,因此当时民国政府的决定并非通行全国。

况且虽然明文废止了旧历,但千年来民众生活,都是遵照农历的岁时节令安排农事。婚丧嫁娶、乃至庙会赛会,无一不是遵照农历。

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旧历,百姓们按习惯沿用。

虽然官方的禁令在民间受到无视,这种相安无事的官、民过年也持续了一段时间。袁世凯掌控局势后,继续推行新历,在1913年7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黄历年定为“春节”,虽然不再将它视为新年,但认可它节日的地位,同时给公务人员也放假一天,让其可以和家人庆祝黄历年。袁世凯对这一建议非常满意,立即批准实行,黄历年在中国恢复成为节日,而且被正式定名为“春节”。

1928年,北伐战争之后蒋介石统一中国。1928年5月7日,他手下的内政部又提交报告说“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并特地制定了8条办法,以彻底消除黄历的影响。这8条办法之中,第2条,严禁私售农历及公历与农历对照的历书;第3条,严禁全国各个机关、学校和团体在一切黄历节令放假。第4条则是要求民众将一切与旧历年节相关的娱乐庆祝活动按照公历日期举行。

所以此后,已经改名叫“春节”的新年再次被政府取缔了,而且这次的禁令非常详细。1930年,国民政府还再次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人民将所有新年相关庆祝活动全都转移到公历年前后举行。并要求全国所有机关不得在“春节”放假。

而在政府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则更是一切照旧,“春节”期间民众仍然是大肆庆祝,禁令完全成为了空文。春节“屡禁不止”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年之后,国民政府也明白了禁止春节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934年废止了相关规定。可能是因为,面对强大的传统习惯和民俗文化,国民政府最终意识到强制废除春节不合适,到1934年春节的时候,政府表示对于民间习俗不再进行干涉。

元宵节吃元宵 历史上袁世凯最讨厌“袁消”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皇历新年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一度“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

对元宵节头疼不已且深恶痛绝的历史名人,当首推袁世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曾对元宵两易其名。

当时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时,民间吃“元宵”改为吃“汤圆”。不过他后来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袁消”后,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的文字避讳,最早始于周代,成于秦代,盛于唐、宋。古人因为政治而避讳一些文字。

比如在唐朝时,杨密曾经在扬州担任过地方官,由于受朝廷避讳规定的影响,扬州人避讳圣贤扬密,一直把“蜂蜜”叫“蜂糖”。

袁世凯讨厌元宵,就是一种大肆施行的政治避讳,除了元宵外,他还下令将煤铺的“元煤”商号字样涂掉,就担心“袁没”。

文化大革命“革新年的命”

上世纪60年代文革动乱中,几乎所有的传统都被当作“四旧”破除了。1967年,中国开始“破四旧”,掀起革新年命运动。最先是上海造反派成员章仁兴,在1月25日的《解放日报》以“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形式发表了新年不回家的倡议。报社配发的评论宣布:新年算得了啥!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

春节
中共文革中取消过年。(图片来源:网上截图)

于是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刊登所谓“读者来信”和“倡议书”,开足马力大造舆论。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了“五十七个革命组织联合发出破除旧风俗,新年不休假,开展群众性夺权斗争”的倡议书。

这下子不得了了,1月29日,中央便顺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发布了新年不放假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新阶段。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斗争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为了坚决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新年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从此以后十多年,中国人过的是“革命化”新年。那是个什么景象?全国上下“移风易俗过新年,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干活!”。不准放鞭炮、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过年不准说“恭喜发财!”,要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之类,“革命年”一过十三年。

有人说,那和民国时期一样,农村情况还好?非也。文革期间,农村也兴“过年革命”,一点不亚于城市,农民唱语录歌不准放鞭炮。农村家家“移风易俗”,看革命现代戏。文革中,在农村,正月里的社戏、娱乐活动也都革了命,民间许多欢庆新年的传统活动和仪式,如扎花灯、舞龙、耍狮子等,都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样板戏,高跷上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变成样板戏里的杨子荣、李玉和、李铁梅、沙奶奶、阿庆嫂。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