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形见神:寻访杜甫题画诗(二)(图)
杜甫〈画鹰〉
宋人画鹰 轴(局部)(图片来源: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1. 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
2. 风霜起:鹰不怕寒冷,越是风霜天气,越是精神抖擞。这里说白绢上刮起了风霜,是形容画鹰逼真有神。
3. 殊:殊异、特异,指画得出色。
4. 㩳(sǒng)身:“㩳”,同“竦”、“耸”。㩳身,是即将振翅而飞的状态。
5. 思狡兔:想着捕取野兔。
6. 愁胡: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傅玄〈猨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既似老公,又类胡儿”。古代认为鹰眼和猢狲眼乃至于胡人的眼睛有相似之处,而给人以一种忧愁的感觉。
7. 绦(tāo):同“绦”,系在鹰足上的丝索。
8. 旋(xuàn):金属的圆棍。丝绳系在鹰足上,再系在旋上。
9. 擿(zhāi):“摘”的异体字,指画里绦、旋的色泽鲜明拟真,仿佛可以亲手摘取。
10. 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的所在。
11. 势可呼:好像可以招呼它出去打猎。
12. 何当:犹言何时,是汉魏六朝以来的常用语,这里有应当即时的意思。
13. 平芜(wú):平原、草原。
赏析
这首诗在何时何地所作,虽不能确指,但一般认为是开元年间的杜甫早期作品。浦起龙说:“此(按:〈房兵曹胡马〉)与〈画鹰〉诗,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
这是杜甫现存的第一首题画诗。其实,不单是这首,而是每一篇都可以看作杜甫的“自己写照”。咏物以言志,这是自屈原〈橘颂〉开创“咏物诗”以来的中国文学传统,而题画诗也被大诗人杜甫摆放在这个大传统里面。因此,观照杜甫各时期的题画诗,也能看见杜甫随着人生历练而抑扬摆荡的内心世界。像是这篇,透露的是少年男儿的锐意进取、志在四方。
虽是少作,〈画鹰〉作为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已在艺术上表现成熟而精彩。曾有古人说过:“杜诗好处无他,但是入手重”。这首诗的第一句虽无凝重之感,却给人一种奇绝惊人的气息。惊人在哪里呢?本诗描写的是一幅有关老鹰的绘画,但杜甫开头却不是针对鹰画做描写,而是说:这白绢上呀怎么飘起了风霜呢(素练风霜起)?
是呀!一幅静静挂在柱子上的画,到底是如何招来肃杀的秋风、萧瑟的秋霜?我得再仔细看看……啊!我知道了!原来是因为这幅画中的老鹰太过逼真的缘故。让我不自觉身临其境,仿佛也置身在画中的广阔天地之间,领受着苍鹰挟起的疾风劲霜(苍鹰画作殊)。
这在诗法上被称作“倒插法”或者“上呼下法”。一起笔就先声夺人,用突兀的感受激起读者的好奇,并希望和诗人一起一探究竟,然后到第二句才点明题目。而就是这样的倒置,让画鹰的精神气韵,喷勃欲出。
头两句开启下面四句,都是对画鹰状貌神态的正面描绘。虽说是正面,但写的很是宛转。怎么说呢?三四句说:“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讲的是这只鹰呀,耸起身子像是准备要急起高飞去捕捉狡兔了,而苍鹰之眼,侧目凝愁,看起来又与猢狲有些相似。这里杜甫并不是呆版的指认画鹰的完整形貌,而是拈取细节,只用耸起的身子和鹰眼,便勾勒出苍鹰“思狡兔”的锐利,和“似愁胡”的深邃。
五六句也是用了侧笔。“绦旋光堪擿,轩楹势可呼”。系着鹰足的丝索和圆棍,竟然光彩照人,鲜明欲滴,逼真可取。而堂前廊柱上的那又是什么家伙呀?它的气势好惊人,感觉可以招呼它去捕捉猎物呢!这里,苍鹰完全没有直接现身。杜甫却只用“绦旋”和“轩楹”,便曲径通幽般的将画鹰神态巧妙烘托了出来。而“摘”与“呼”的动词使用,更加强了画鹰几欲腾飞的力道。
到此,也带出了末两句的拓开作结:“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本诗前面六句一直把画鹰形容的仿佛真鹰,但在理智上依然明白眼中终究是画鹰。然而,七八句却荡开一层,直把画鹰当作真鹰看待了:你什么时候才要振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羽毛和鲜血洒在平原之上呢?
在这里,杜甫已然把自己的理想投注在眼中的苍鹰身上。其中寄寓的是少年杜甫期望直上青云、为君除奸的壮怀高志。
边连宝《杜律启蒙》评此诗:“笔力矫健,有龙跳虎卧之势。其疾恶如仇,矹硉不平之气,都从十指间拂拂出矣。”这首诗由突兀起笔,后以曲笔状鹰姿之神,最后又荡开作结,句句是鹰,句句是画,令人恍恍惚惚,不知眼中所见是真是假。
〈画鹰〉作为杜甫第一首题画诗,已为往后诗作确立了不凡的规模。虽属少作,而盖已力可扛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