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赫达资画丽珠萃秀册-唐公孙大娘。(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接〈谈剑术与剑舞〉一文)。当剑舞在盛唐达到顶峰,代表人物正是有口皆碑、天下扬名的剑舞之典范的公孙大娘。从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足以见证其舞技高超和深远的影响力。
公孙大娘的代表作主要有《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和《邻里曲》等划时代作品。其中,尤以《裴将军满堂势》的艺术成就最为震撼。该作品是公孙大娘根据裴旻将军舞剑的绝技所改编,气势雄浑,剑招凌厉。她一方面通过对剑术和艺术精髓的提炼,融合男子的阳刚与女子的阴柔,表现出了武术剑道的气贯长虹,刚健勇猛,英武洒脱,无坚不摧之气势;另一方面又通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肢体语言,展示出了大唐盛世铸剑为泥,化干戈为玉帛,行不言之教,寓教于乐之胜景。
据《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精通音律,公孙大娘因为善于舞剑,深受皇家器重,享誉京都,先后多次被唐明皇召入宫中进行表演。在古代众多诗词文献中,也皆有公孙大娘剑舞的传奇记录,其中以“诗圣”杜甫诗作最为有名,并流传至今。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已,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舞剑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的诗序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可见,当年“草圣”张旭,正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行云流水般的剑器之舞,从中受到启发,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与公孙大娘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剑舞高手裴旻,当时把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裴旻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将领,他曾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足以见证其剑法之高超。就连“诗仙”李白,亦拜其为师,练习剑术。
《朝野佥载》中记载:“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其刀法如此传神,剑法就更不用说了。可想而知,那时的剑舞并非舞蹈动作加武术动作的简单组合,也不可与现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武术表演同日而语。公孙大娘虽为女流之辈,但其技艺能和“剑圣”裴旻将军齐名,足以说明公孙大娘并非徒有虚名。
公孙大娘后 剑舞开始从巅峰走向低谷
古语云,天道循环,盛极必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之后,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和衰败。“安史之乱”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剑舞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失守,中原沦陷。唐玄宗逃离京城,“梨园子弟散如烟”。杜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双鬓斑白,偶然在四川白帝城又有幸观赏到了一次剑舞。
巧合的是,这次舞剑的女子竟然是公孙大娘的传人——李十二娘。此时,距离杜甫当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国破山河在,佳人红颜改,盛世已去,乱世将至,杜甫不再年少,公孙弟子亦非盛颜。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杜甫因而执笔留下了千古佳作。为此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评论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从此往后,女艺人落魄江湖,梨园弟子若存若亡;晚唐末年,梨园弟子消亡殆尽,曾风靡一时的剑舞最终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下;到明清时期,因为戏曲艺术的崛起和繁荣,剑舞便成了戏曲舞蹈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借鉴太极剑创造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洪扬中华正统文化的神韵艺术团的出现,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剑舞之传奇技艺,才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得以复活和再现!
在孔子《论语》中,有“颜渊问为邦”的故事。颜回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穿戴周朝的礼帽,演奏韶舞的音乐。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小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小人太危险。”因此,人类历史在成、住、坏、灭的发展规律中已走到末劫的最后关头,抛弃无神论的党文化,回归五千年神传文明,此正其时也!
(此文完)
- 关键字搜索:
- 公孙大娘 舞剑 剑器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