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得 不苟利(图)


《淮南子》融合了先秦诸子的思想,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人间》篇的部分内容。

[原文]贤主不苟,忠臣不苟利。

[大意]贤明的君主不求不应当得到的东西,忠诚的臣子不求不应当得到的益。

中行穆伯进攻鼓国,一时攻不下。这时馈闻伦对他说:“鼓国的啬夫,我认识他。我有办法不劳顿我们的军队,就使我们得到鼓国。”穆伯不答应。穆伯身边的人就说了:“如果按照馈闻伦的想法来,我们可以不断一戟、不伤一卒就可以得到鼓国,你为什么不派馈闻伦去做这件事呢?”

穆伯说:“馈闻伦的为人,奸邪狡诈,巧言献媚而没有仁爱之心。如果派他去完全这个任务,夺得鼓国,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如果奖赏他,也就等于是奖赏奸邪不仁的小人。让这种奸佞小人得志,会使晋国的士人舍弃仁义而追求奸邪。这样即使得了鼓国,又有什么用呢?”

攻夺城池,本想是扩展领土,但有时本可轻易获得的土地却不去获得,这是因为这样的人已看清了事物的本源而推知它发展的后果了。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孟盟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议说:“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的。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

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将领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来的军事行动,看来是难以成功的。”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军。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秦军,在崤山大败秦军。

郑国的国君郑穆公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想要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诚实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用欺诈的行为和手段而得到奖赏,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

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

不苟得,不苟利!——不求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求不应当得到的利益。虽是古谚语,但对今人同样适用啊!

黄石公在《素书・正道章》也有类似的话:“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恪守本职工作不轻易放弃,遵行道义而不反顾,不会为避嫌而畏缩不前,不会为利益而不顾廉耻,这就是人中的俊杰。

记得有篇网络文章曾写道:“三界内,红尘里,谁无欲?谁无求?”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正所谓欲壑难填。也许这么多的欲望是人被困红尘、难以超脱的原因。不苟得,不苟利。放淡人的欲望和利益之心,努力修行、升华自己的境界,也许才会不被红尘永远埋没啊!

(待续)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