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2月15日讯】“做难而正确的事”,是贝壳找房创始人之前常说的一句话。但时至今日,“正确的事”附带的“困难”仍在考验着贝壳。
围绕房地产市场开展业务,渠道和内在规则就像是两条腿,贝壳找房就属于跑得比较快的那一类,这也让它成为了互联网房产行业中市值、收入规模最高的企业。
如果按照交易额计算,贝壳找房是互联网行业的第三名,排在阿里和京东之后。以2021年数据为准,阿里和京东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分别为7.5万亿元、4.2万亿元,贝壳找房的总GTV(成交额)为3.85万亿元。
但也不能忽视,房产行业因万亿规模持续吸引着众多参与者,其实贝壳找房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不缺少竞争对手,甚至它的对手还变得越来越多。尤其目前,房地产行业已不比当年,相关辐射到的领域基本都陷入内卷,不是既往矛盾突出,就是都在试图寻求突破。
如此环境发展下,贝壳找房还能如过往“独善其身”吗?
2021年10月,贝壳把过去“找房大平台”的口号换成了“让居住更美好”。(图片来源:WANG ZHAO/Getty Images)
略显骨感的基本面
贝壳诞生于国内地产高歌猛进的风口。
2001年,链家第一家门店于北京开业。3年之后,链家已拥有30个门店。2015年,链家合并了11家房产中介,彼时还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2018年,贝壳脱胎于链家,定位于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
2020年8月14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是贝壳的高光时刻,此后市值一度突破600亿美金。原本意气风发,希望在疫情形势下走出一条逆风飞扬的路线,但进入2021年,先是创始人左晖年中病逝,后是年底突遭浑水做空,与各类事件伴生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低潮期。由此,贝壳在美股的表现才“一落千丈”。
就业绩来看,2019年-2021年,贝壳净利润分别为-21.8亿、27.78亿和-5.25亿元,经历由亏转盈再转亏的过程,2022年三季度,贝壳又扭亏为盈,当季净利润达到7.16亿元,似乎暂未踏上稳定盈利的道路。毛利方面,2019至2021年,贝壳找房的毛利润分别为112.68亿、168.60亿和158.19亿元;毛利率为24.49%、23.92%和19.59%。2022年前三季度,其毛利润为48亿元,毛利率为27%。
据观察,贝壳的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再度为盈,或主要来自于“紧衣缩食”。贝壳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徐涛也对此业绩表示,“这是实施一系列风险控制、成本管理及效率提升措施的结果。”
实际上,从2021年10月开始,贝壳“启动新一轮裁员”的动作就一直不停。但凡事有利弊,缩减之下,截至2022年9月30日,贝壳旗下门店数量同比减少23.3%;活跃门店数量同比减少19.7%。旗下经纪人数量同比减少21.9%;活跃经纪人数量同比减少20.4%。由此也可预期,若一旦贝壳重启扩张,净利怎么走尤未可知。况且,缩减开支很可能将不利于企业长远战略布局、可持续发展。
正在谋求转型
尽管在2022年11月底,地产政策迎来“第三支箭”,疫情管控政策的放开也对地产行业形成利好,但就整个2022年四季度乃至2023年来说,市场反应或还需要一段时间。
就目前的地产市场而言,只能用尴尬来形容。一方面,人口红利不再,市场已经由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房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环境,而是对优质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这使得装饰装修、家具配套等相关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因是以房屋买卖为主业,也就意味着贝壳未来的成交额仍要受到市场情势左右,一旦未来楼市再波动,贝壳的业绩稳定性仍有较大风险。而且说白了,上述与房企之间的矛盾也来自于此。所以,贝壳找房很有必要寻找新的业务开拓方向。
据报,贝壳管理层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公司董事长兼CEO彭永东此前就反复提到“一体两翼”,作为相关应对。具体来说,“一体”指的是贝壳的业务核心——二手房交易服务业务,而“两翼”分别为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这有点像此前部分房企在多元化布局时提出的“三驾马车”、“一基两翼一龙头”的模式,意味着贝壳已经着手拓展赛道。
不过,新赛道的角逐似乎并不容易。毕竟,家装领域的玩家不断涌现,除了原有传统品牌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拼多多、字节跳动、美团点评等企业也相继跨界涌入,整个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
至此也可以见得,作为国内曾经最大的地产中介公司,贝壳的阵痛或许还要持续几年。但话说回来,以如今的行业背景来看,早转型早尝试对其未必是一件坏事。接下来,在不确定性的业绩之余,贝壳更需要在未来的存量市场里,趁早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