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之财”不留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自古以来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代”。历史上太多不可一世的大富大贵之家,“忽喇喇如大厦倾”。常言道:朝堂上,权利疆土如梦幻;山野间,朝如青丝暮白雪。有人可能想:虽然世事无常,红颜难常驻,家庭财富却可以留给后代保存,代代传承就那么难吗?
富不过三代
和“富不过三代”类似的话还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清代《桃花扇》中一句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也为人熟知,表达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般难长久。
具体表现是,大富人家往往第一代很辛苦,用血汗打拼事业,终于成就万贯家财,得娇妻爱子,金玉满堂。然而,从第二代开始有条件享福享受,便慢慢滋养骄奢之气,等到延续到第三代,更是从小娇生惯养,难以懂得珍惜前辈的努力,有的甚至开始挥霍无度。如此这般,就是坐拥金山银山也终会散尽,禁得住三代折腾的真的为数不多。
道德传十代
门风家教最宝贵(图片来源: 志清/看中国)
这句“富不过三代”仿佛很灵验,那么它出自哪里?找到原句,能让人如梦方醒。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是孟子最先提出来的。久而久之,民间将后半句浓缩为“富不过三代”,它的前一句其实也可以提炼为“道德传十代”。君不见,由于最后一句败家的例子比比皆是,前一句能做到的寥如晨星,便被隐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了。
道德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道德俨然是一种浩然正气,体现在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好的家风。家族的兴旺不靠金钱,而是凭借优良家风。
纵观古今中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汉代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坚守传统,父子之间礼仪相处,秩序井然,终于天下尽归司马氏。曾国藩家境显赫,却严格要求子女自律,曾家的孩子个个成材。
“五家之财”不留后
从前,有位国王微服出访,看到国土之内有很多富豪,他们住着金碧辉煌的豪宅,十分气派。国王见了心生忧虑,因为财富过于集中在富豪身上,对百姓不利,对自己的权利好像也有点威胁。
国王思考再三,下了一道命令,请富人们公布自己的家产,国家将征收一部分转为财政用。
国王令下,富豪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全国首屈一指,身价百亿的富豪主动入宫面见国王。他报告自家有“私财三千万两”。国王本来最期待首富能多报财产,一听只报了“三千万”,非常不悦,欲以欺君之罪置办他。
大富豪躬下躯身,缓缓向国王道:“我所积蓄的私财就这么多。但是还有五家的财产,并不属于私财,可请国王全权处理。我只给自己留三千万。”
国王喜出望外,不过又有点好奇,天下闻名的大富人居然心目中这样划分自己的财产,便问他,什么是你认为的“私财”?“五家之财”又是什么?
富人回答国王:“大王,讬您的福,我打算将财产中的三千万两用作兴建佛寺、并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们。因为心存善念,时时行善,我心安乐寂静,行善所积累的福分,将生生世世庇护后代子孙,这就是我所拥有的‘私财’。”
富人接着说道:“至于剩下的数百亿家产,就是‘五家之财’。如果遇到水灾、火灾、盗贼抢劫时,钱财算什么?保命第一。
何况人终有一死,空手而去,一分钱也带不走。世事无常,未来这些家产到底会为子孙的人生带来福是祸?也无从得知。
大王啊,未来让国家、水灾、火灾、盗贼和子孙分了去的就是所谓‘五家之财’。这些钱财让我时时心怀恐惧,不敢保有它,现在正好让国王把这些财宝收去充实国库。”
富人的一席话,让国王心有所感,体悟到,原来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只知道有形财富,却是不懂心中财富的穷人。而眼前这位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富人。国王想:自己的国土江山、财宝妻儿,不也像是“五家之财”,终有一天也会离自己远去?
从此,国王一心治理国家,并重视王子王孙的道德品行,还任用正义忠诚的臣子来辅佐朝政。国家征收来的财富不再用于扩张军备,而是拿来办教育,或赒济百姓。
国王内心真正改变,实行仁民爱物的德政,不到三年,国泰民安,盗贼绝迹。而国王在寿终之后,他的子孙后继者都是有德之君,政风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人该留给后代的到底是什么?
家庭最大的财产是良好的品行。(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如果帝王将相仅把皇权富贵留给后辈,而没有留给他们仁政的思想,王子王孙便不免为了王位互相残杀;如果寻常百姓仅将田产房宅留给子孙,却把好吃懒做、贪婪自私的恶习留给了他们,亲兄弟会不会为争房争地反目成仇?人自认为留给子孙的好东西为何常常埋下遗憾的隐患?为了子孙的真正幸福,我们最应该留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
古语:“富贵唯有德者居之”,又曰:“厚德载物”,这就是“道德传十代”的涵义。子孙有德,丰厚的家产在他手上可丰富他的人生或使他人受益,子孙无德,金山银山也架不住他败坏。留给子孙再多的财物,不如将大德门风留给他们。留给后代再多的荣华,不如将积德的道理传给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为子孙后代负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