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陆正在兴建的大厦。(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断供潮遍地开花;行文之时,据闻中国大陆各地最少已经有百五个楼盘的业主,停止向烂尾楼输血。有些人认为大陆经济泡沫爆破,最终会影响到香港;但我却有另类睇法,认为今次亦可能是另一个泡沫经济周期的起点。
停供按揭,首当其冲是银行;反而是房地产发展商,其实早就收了钱。明明收足了钱,为何没有资金去完成项目?
原来,大陆房地产行业利润非常微薄;个别比较进取的发展商,以薄利多销的策略,建立庞大的现金流,然后再以这些收入支付高息债的利息支出;如是者,多年累积下来,有些房地产发展商的规模膨胀得不可思议。
那怕是一切条件不变,亦很难说房地产泡沫会否继续膨胀下去。但自从 2021 年北京下旨打压高杠杆的发展商,第一波冲击就是若干发展商即时出现流动性危机。用一般人的讲法,就是没有钱出粮,甚至连支付利息的钱都没有。
见发展中项目收交无期,小业主想壮士断臂,停供按揭,也是理性计算,人之常情。但坚持合约原则,反对输打赢要的人,可能会认为贷款就是一个协议,业主收不到楼,那是业主与发展商之间的纠纷,银行追收欠款是天经地义。另一边厢,也会有人认为,既然按揭是有抵押的贷款,而向有问题的项目批出贷款,银行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银行没收烂尾楼工地,已经是最合理公道的处理,之后就不应该在伤口上洒盐,再向小业主追收差价。
假如在法治社会,以上的矛盾,最终大可由法庭处理;但在中国大陆,任何事情的首要考虑,都一定是基于统治的结构稳定。
几乎可以肯定,这场金融危机的处理方式,必然涉及由中央由上而下的信贷宽松。
事实上,早几个月已经开始了这个“放水”的程序。但观乎世界各地每次经济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最终都只会催生另一类资产泡沫;而本来想托市想救的市场范畴,往往不为所动。例如2015年股灾后,中央的宽松政策,定向降准,本是为了支持 A 股市场,但结果却引发这一浪房地产市场泡沫。
事实摆在眼前,今次房地产泡沫爆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也正正是2015年后村镇金融吸纳最多资金的地方。追源溯本,千错万错还是政策制定者的失误。
政策失误,是因为下达旨令的中央政府,与地区甚至个人的利益有冲突。其实,这种利益矛盾,是正常不过的事,世界各地亦如是。中央要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要交数;地方政府就以钢筋水泥搭建出政绩;中央要将民众的劳动成果和积蓄困在墙内,民众就以住房砖头作为保障个人利益。
房地产经济的代价,就是风险层层而上,最终集中在金融系统的顶峰。所谓放水,其实只不过是在不经不觉之间,从每个人的口袋里、银行存款中,偷走血汗钱。当理性的人知道钱的购买力会被剥削,自己会买点什么资产保值,甚至进入非理性的亢奋。本来,世界各地的民众,都是如此这般地被剥削,但是中国大陆民众,选择就更为有限。极少数有特权制造出金融工具、楼盘、以至各种奇形怪状的投资产品的金融才俊,是首先收割到大多数利益的极少数人。
太平盛世,统治者豢养以上的少数金融市场才俊,甚至让他们觉得晋身统治阶级,好让借他们的手去抽取民众的财富。但是当好景不再,以上这些人的下场,不难想像。
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有选择好过没有选择。当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美元的币值又在上升当中,直觉告诉我,在可见将来,中国大陆里面仍然拥有资产的人,有更大动机去将自己的财富移到美元为主的地区。
香港至今仍然是美元化的经济体,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现实,究竟可以维持多久;又或者最终香港会否被北京视为制度的漏洞,甚至是威胁。但假如这个现实不变,香港资产市场,很大机会继续扮演资金避风港的角色;港股、港楼等,实在不宜太过睇淡。但再强调一次,以上所讲的推论,大前提是,香港美元化经济的现实不变。
利世民
追踪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编按:利世民是香港时评人、财经专家,现为香港《看中国》专栏作家。)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