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指名道姓”是粗鲁无礼的行为?(图)
不论古今,人们对名字一般都是很重视的。(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看中国)
姓名是人生下来之后就被给予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存在的代号,所以不论古今,人们对名字一般都是很重视的,人们也多希望自己的姓名成为流芳的美名,而芳名垂万古、芳名亘古今、芳名留与后人题、芳名赢得满江湖、青史应同久芳名万古闻等等说法,均是此一想法的反映。既然姓名受到重视,在古代礼仪中,当然就有敬重人姓名的相关规定。不过,为什么“指名道姓”会被认为是粗鲁的、不礼貌的行为呢?在姓名与字的称谓上,又要如何称呼才是正道?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有的还有“号”。出生后家人给取的是幼名,冠姓;有的在入学再取正式的名字,叫学名。(《红楼梦》有一段关于“王熙凤”学名的记载:黛玉虽不曾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做王熙凤。”)
一般来说,男子长大到了成年加冠时得“字”,周代《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由此可见,传统古文化中对人的名字是尊敬的,敬名如敬人,在现代之前的日常中,称呼他人时都是用“字”,以表示礼敬;自称时才用名。
古人初次相见,要请问对方的姓名,有正式礼仪的规矩。《礼记・少仪》记载,初次相见,说愿“闻名”,表示请问对方姓名的意思。所以说指名道姓是不尊敬对方的表现。尤其在公开场合,指称当事人姓名,就是“指名道姓”,是粗鲁的、不合礼节的。同义词有“题名道姓”,都是用在公开批评对方、攻击对方时的一种表现。
指名道姓 称名道姓的变化
唐代《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中提到的“称名道姓”和“指名道姓”有一字之差,是指“称呼姓名”的意思。在《伍子胥变文》中,伍子胥脱楚奔吴途中到了昭关,背后遭人猛追脱不了身。在江上有一渔父在船上,知道伍胥有急难,就渡他过江。过了江伍子胥要解剑相谢,渔父示意不用谢,说道:“今日两贼(意指两人落难江湖)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指名”在南朝《宋书・武帝纪下》中有用到这一词。武帝下诏曰“主者处案虽多所谘详,……自今有厝(措)意者,皆当指名其人”,就说主办官员虽然把事情办法讲得很详尽,但是对一些实际作法或讨论到的人事,还是应当指名出来,不要隐晦才能起到效用。语中的“指名”一词,就是指出姓名来的意思,还没有批评攻击的意思。
宋代时提到“指名”,就用到了“指出罪名”的意思了。周煇 《清波别志》说自己的心情:“虽然国恩宏贷,无所指名。臣内省于心,有腼面颜。”他是说自己犯错受到国恩宽待,没有将他指名出来,但是他身为臣子自我内省,感到很惭愧,腼腆难为情。
“题名道姓”也和“指名道姓”一样,是指对人不尊敬、无礼貌,元代时就很普遍。 元代郑廷玉的戏曲《忍字记》第一折有这个用法:“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称人芳名能增进人际之间的和谐,而“指名道姓”显然是破坏人间的善能量的。多敬仰人的长处,多赞美人的美名,好能量也会相互激发的,从而自身的修养也会向上提升,未来的环境也会更开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