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的故事】十九:初见皋陶应验前梦(图)
车子正走之际,忽见道旁一个中年妇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帝尧觉得这妇人的面貌很熟,那孩子一张马嘴,亦仿佛有点熟识。正在纳闷,忽然想起那年秋天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所见的好像就是这样两个人。(图片来源:帝尧:公有领域;背景:Winnie Wang/看中国)
接上集:【帝尧的故事】十八:越裳国觐见献神龟 神龟背文纪历史
且说越裳氏来贡神龟之后,朝廷无事,帝尧又和众大臣商议选定日期东巡。这次目的地是在泰山,先派羲仲前往通告各诸侯在泰山相见。到了动身的那一日,已是仲秋朔日(八月初一)了,司衡羿、逢蒙及大司农随行。
到了曲阜境界,曲阜侯迎接、见礼,邀帝尧车马到行宫去。车子正走之际,忽见道旁一个中年妇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都穿的一身缟素,在路旁张望躲避。帝尧觉得这妇人的面貌很熟,不知在何处曾经见过,就是那孩子面如削瓜,一张马嘴,亦仿佛有点熟识,可是总想不起。车行很快,转眼之间已经过去,要想停车派人去传问,又恐惊骇百姓。正在纳闷,忽然想起那年秋天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所见的好像就是这样两个人,难道就是他们吗?正在想时,车子已到行宫。坐定之后,曲阜侯早有预备的筵席摆了出来招待帝尧,其余随从官员,亦均列席。飨罢之后,继之以宴。帝尧问起境内百姓情形,曲阜侯一一回答。
次日,曲阜侯又来陪侍帝尧,帝尧忽然想起昨日之事,就问曲阜侯道:“此间有一个少昊氏的子孙,名叫大业的,汝知道吗?”曲阜侯道:“这人臣认识,他是很有名的,可惜刚刚在前月间死了。”帝尧道:“已死了吗?他家中还有何人?”曲阜侯道:“他留有一子,不过四五岁,听说生得很聪明。大业的妻子是少典氏的女儿,名叫华,号叫扶始。大家都知道她是很贤德的,将来苦节抚孤,或者有点出息,亦未可知。”帝尧道:“她家住在何处?”曲阜侯道:“大约离行宫不远。”帝尧道:“朕与大业系出一族,却至今没有见过面,现在知道他妻子孤寡,我打算给予赒济抚恤,汝可召他的儿子来,朕看看。如人材尚有可取,朕将来正好用他。”曲阜侯答应,就派人去宣召她们觐见帝尧。
原来扶始所住地方,就在行宫后面,不一会就到了,那扶始因儿子年幼,也跟了来,见帝行礼。帝尧仔细一看,只见那扶始确是那年梦中所见的女子,那孩子面貌也和所见的神人差不多,不觉心中大为诧异,就问扶始道:“你这孩子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扶始道:“他名叫皋陶,今年四岁。”帝尧道:“你夫君什么时候去世的?”扶始道:“三月前去世,昨日刚才安葬。”帝尧又叫皋陶走近身边,拉着他的手问道:“你想念父亲吗?”皋陶听说,就哭出来了,说道:“想念啊。”帝尧道:“你既然心念父亲,那你将来一定要好好的做人,好好的读书上进,给父亲争一口气。并且要好好的孝顺母亲,听从母亲的教训,知道吗?”皋陶答应道:“我知道。我将来一定给父亲争气,一定孝顺母亲。”
帝尧见他应对之间,意态从容,声音宏亮,就知道他确是生有缘由的人。便又问他道:“你喜欢做什么事情?”皋陶还未回答,他母亲扶始在旁说道:“他最喜欢管闲事,一群小孩子在那里玩耍,遇到争闹起来,他总要秉公判断,哪个是,哪个不是,可是说来倒都还在理的。这是他的长处。”帝尧道:“如此,足见志愿宏大,将来可成一法律人才,你须好好的抚养他,不可令其失学。不过朕还有一句话要问你,却是很冒昧的,但是朕因为要证明一件事情,所以又不能不问,请你原谅。朕所要问的,就是你孕育此子之时,是否先得到一个梦兆?”
扶始听了这话之后,顿时将脸涨得绯红,又似乎很疑怪的模样,迟了半晌,才说道:“梦是有的,那年九月里,曾经梦见一个神人。”帝尧知道梦是对了,也不复问,便说道:“朕知道这孩子,生有来历,将来一定是不凡之人,你可好好的教导他。二十年之后,朕如果仍在大位,当然拔用他。现在朕有点薄物,迟一会叫人送来,可以做为你抚养教育的费用。朕再委讬曲阜侯,对你母子随时招呼帮助,你可去吧。”扶始听了,感激不尽,带着皋陶拜谢了,出门而去。
又过了一日,帝尧就到泰山下,这时羲仲早率领了东方各诸侯在那里恭候,朝觐之礼既毕,问了些地方上的情形。过了七日,各事俱毕,诸侯陆续散去,这一回东巡之事,就此告结束。只是在与众诸侯的交谈之中,尧感到了解下情民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尧广开视听,设置了“敢谏之鼓”,就是特设一面鼓在宫门外,但有直言进谏者,着他可以击鼓求见,不必层层通报。尧就是希望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也。让普通百姓都可以随时对国家发表意见;又担心政事有差谬,人不敢当面直言自己的过失,在背后讥议,自己听不到不得闻,于是特设一木片在门外,使人将过失书写在木上,尧是希望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过也。这就是历史上称的“诽谤之木”,这样尧就让天下百姓随时可以指出他的过失。“诽谤之木”是由一根横木相交于柱头之上,其状如花,发展为后世的“华表”,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尧的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博大的胸襟,还为后世帝王树立了千古典范。
唐史上记:帝尧在位,虚己受言。夫圣如帝尧,所行皆尽善尽美,宜无谏可谤者,而犹拳拳以求言闻过为务,故下情无所壅而君德日以光。然欲法尧为治,亦不必置鼓立木,徒仿其迹,但能容受直言,不加谴责,言之当理者,时加奖赏以劝励之,则善言日闻而太平可致矣。
这段话是说:唐史上记载:帝尧当政,虚心接受批评,广开言路。圣洁是帝尧,他的言行尽善尽美,没有什么可谏议可诽谤的。可是帝尧还那么诚心诚意为了天下而征求批评指正,使得下边民情可以直达上听,而君王的德行可以普恩天下如同太阳。现今的君主如果要效法帝尧,不见得非要模仿表面设鼓立木,只要真能接受直言,对敢言之士不加谴责,言之有理的,加以奖赏鼓励,那就会每天听到劝善忠言,国家也会天下太平了。
尧把天下人的幸福都视作自己的责任。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犯罪,就是我害了他。”尧以此为戒,处理政务。诸位大臣也都效仿,一时政通人和,天下大治。《说苑》载:“不赏而人劝,不罚而人治,先生而后杀,是为尧道。”说的是尧以仁善治理,无为而治,感化天下。众多诸侯国的君主也都效仿帝尧,以帝尧的品德为榜样。
话说东巡礼毕,帝尧趁便想到东海边望望,遂向泰山东北而行。一日到了一座山上。正在徘徊,忽报紫蒙君来了。那紫蒙君是何人呢?原来就是帝喾的少子,尧的异母胞弟,名叫厌越。数年前,帝喾泰山封禅,带了幼子厌越一起,封禅后东游到此地,帝喾就把厌越留在了这里,建立了一个封国。就叫紫蒙。帝尧听了,非常欢喜,慌忙延见,大司农弃亦来相见了。嫡亲兄弟,十余年阔别,一旦重逢,几乎都滴下泪来。
帝尧见厌越生得一表人材,比从前大不相同,装束神气,仿佛有外国人的模样,想来因为久居北荒的原故,遂细细问他别后之事。厌越道:“臣自那年随先帝巡守,先帝命臣留在那边,叫臣好好经营,将来可以别树一帜。臣应诺了。后来先帝又派人将臣的母亲从羲和国接了来,送到紫蒙。臣母子二人和先帝留给臣的五十人,后来羲和国又拨来五十人,合共百人,就在那里经营草创起来,现在人口年有增加,可以自立了。那年听到先帝上殡之信,本想和臣母前去奔丧的,因为国基新立,人心未固,路途又远,交通又不便,所以只好在国中发丧持服,但是臣心中无日不纪念着帝和诸位兄弟。近来国事已渐有条理,就想上朝谒见,恰好听说帝东巡泰山,道路不远,就星夜奔驰而来,不想在此相见,真是臣之幸了。”
帝尧问道:“你那边风土如何?民情如何?邻国如何?”厌越道:“那边空气还适宜,不过寒冷之至,大概八九月天已飞雪,各处江河,都连底结冰,愈北愈冷,这一点是吃苦的。”帝尧道:“那么你们如何能耐得住呢?”厌越道:“臣初到的时候,也觉得寒不可耐,后来发现那边森林甚多,森林之中,盛产毛皮兽,如狐、鼠、老虎、獭、狼、豹之类,不可胜计。所以那边土著之人,都以打猎为业,兽肉可以吃,骨可以作器皿,皮毛可以御寒。还有一种奇兽,名叫作貂,它的皮毛尤其温暖,非常珍贵,臣此番带了些来,贡献于帝。”
说着,就叫从人取来,厌越亲自献上,共有十二件,说道:“臣那边荒寒僻地,实在无物可献,只此区区,聊表臣心罢了。”
帝尧道:“朕于四方珍奇贡献,本来一概不受,你是朕的胞弟,又当别论,就受了吧。”厌越听了,很是高兴,又拿出两件送与大司农,又有两件讬转送大司徒,其余羿和羲仲等,各送一件,大家都称谢收了。羲仲问道:“貂究竟是怎样一种兽?我等差不多都没有见过。”
厌越道:“貂外形象鼠类。尾巴粗。毛有一寸多长,颜色有黄有紫也有白的,喜吃榛栗和松皮等。穿了貂皮之后,得风更暖,沾水不湿。落上雪即化,拂面如焰,拭眯即出,真正是个异物,所以我们那边很珍重它。”
帝尧道:“貂裘、兽皮可供人人都穿吗?”厌越道:“这却不能。那边又出一种草,土人叫它乌拉草,又细又软,又轻又暖,这种草遍地皆是,一到冬天,人们都取了它来作卧具,或衬衣衫,非常温暖,到晚间将衣裳脱下时,总是热气腾腾的,所以那边的人民,都以它为宝贝,也就不畏苦寒了。”
帝尧听了,仰天叹道:“唉!上天的爱百姓,总算至矣尽矣了。这种苦寒的地方,偏偏生出这种草来,使百姓可以存身,不致冻死,真是仁爱极了。做人主的倘使能够以天为法,使天下人民没有一个不受到他的恩泽,那才好啊。”
大司农在旁边,禁不住问道:“那里气候如此之冷,能种五谷吗?”
厌越道:“那边稻子是最不适宜种的。寻常食品总是高梁小麦之类,只有菽(ㄕㄨ,shū)(豆子的总称)最好,出产亦多。”帝尧道:“你那边邻国有强盛的吗?”厌越道:“臣国北面千余里有息慎国,东面千余里有倭国。东南千余里有一种部落,去年听说他们的人民,正要拥立一个名叫檀君的作为君主,迁都到平壤之地建国,号叫朝鲜。现在有没有实行,却不知道。臣那边荒寒而偏僻,交通很不便,所以对于邻国土地,虽然相连,但是彼此不相往来。”
帝尧又问些家庭的事情,不必细说。厌越在帝尧行营中一住七日,兄弟谈心,倒也极享天伦之乐事。后来厌越要归去了,帝尧与大司农恋恋不舍,就说道:“朕本意要到海边望望,现在顺便送你一程吧。”厌越稽首固辞,连称不敢。帝尧那里肯依,一直送到碣石山,在海边又盘桓两日,厌越才归国而去。
主要参考文献: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