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一件有礼有矩的事。
吃饭,其实是一件有礼有矩的事。《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食有客礼
无论是你宴请客人,还是去参加宴席,都很少有人留意饭桌的规矩。从座次、点菜、吃相乃至结账等,都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
1. 鸡不献头,鱼不献脊
当我们在宴席上菜时,要把最好的部分留给客人,并在点菜时照顾好宾客的忌口。
谚云:“鸡不献头,鱼不献脊。”
因为鸡头皮多骨多,无肉可食;而鱼脊多刺,会误伤宾客,所以不能将鸡头,鱼脊对着主宾客。而是要把鸡最好的部分和腴嫩味美的鱼腹对着主宾客。
2. 有酒食,先生馔
“有酒食,先生馔”是说看到好菜肴,晚辈先礼让年长的人先动筷。
宴席中如果有长辈,要先让长辈入座,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要大门。
敬酒时,若长辈敬酒,晚辈需回敬。
陪长辈吃饭,不要自顾自地吃,不要抢先动筷,不独占菜肴,不乱翻菜盘。
3. 食勿乍舌,咽勿鸣喉
俗话说:“食勿乍舌,咽勿鸣喉。”意思是在品尝菜肴的时候,切勿用口舌一乍一品,主人看到会不舒服。
4. 食不言,言必周
“食不言”的意思并不是一顿饭都不发一言,而是当你正在吃东西时就不要讲话,等把饭菜咽下,再与人交谈,才不至于喷饭。
“言必周”是指当你讲话的时候,须周到齐全,有所拿捏。不会因为说太多而显得轻浮,也不会因为说太少而显得冷漠。
客有客礼,家有家风。
5. 共饭不饱,共食有礼
《礼记》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齧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这段话大意是讲:大家一起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沾渍的肉酱。
二、食有家规
客有客礼,家有家风。
在外吃饭,讲究的是礼节;在家吃饭虽不拘束,但也有规矩。
因为餐桌上,藏着一个家的家风。
1. 不多食,不过量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唯酒无量,不及乱”。
他主张节制,说吃不要只图爽口,好吃而不克制,亦说人酒量有大小,但不应超过自己的极限,超则乱。
节制,是孔子所提倡的家风。
能够在饭桌上有所节制,也往往可以在物质生活上安于简素。
2. 不时,不食
中国人的吃,是因时而食,因地而食。
《论语》说:“不时,不食。”不仅是说过了饭点即不吃,也指过了时节不吃的讲究。
春来冬往,廿四节气,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放着最应季的菜肴。
在饭桌上不仅能感知四季,也感知自己对生活的讲究。
3. 食要敬畏
在广东地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家里人都会带回一点猪肉。
虽然寡然无味,但是人们从小就对它们充满敬畏,因为这是“神明”的礼物。
寒食一到,族人就会把一头猪贡献给“祖先”,希望他们来年继续保护族群。
敬完神明后,这时会请来族中有威望的人分猪肉,每家每户都会领到一点点。
每个人吃完之后,来年就康康顺顺,感恩这山川日月,丘岭土地给予人们食物。
饭桌上粒粒粟米都是土地的恩赐,不浪费丢弃,就是中国人饮食的敬畏。
最好的养生,是回家吃饭。(以上图片皆来源:Adobe Stock)
5. 食宜忘忧
虽说最好的养生,是回家吃饭。但不见得每家的饭桌都是其乐融融。
有些大人回家吃饭的时候心思重重,不发一言,方圆大小的桌子,气氛压抑,小孩子也不敢调皮,家人也不敢讲开心的事,一桌饭菜索然无味。
最好的饭桌规矩应是一家人食而忘忧,乐乐呵呵。
丰子恺写吃蟹的场景:每到黄昏,丰子恺一家便围坐在月下,听他父亲一边说笑赏月,一边说着如何风雅吃蟹,当小丰子恺学会时,会得到父亲的赞扬。
后来,丰子恺常想起那个月下吃蟹的夜晚,最终也成了这样的父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