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年来CPI首为负:到底是通缩还是通胀?(图)

【看中国2020年12月14日讯】最近,国内就是通胀还是通缩的问题,又开始起争议了,网上炒得热火朝天。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经济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最后分析一下我们老百姓该如何应对。

近日,2020年11月经济数据发布,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同比下降0.5%,创下11年新低,这也是继2009年10月之后首次负增长。用很多国内媒体上报道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罕见的一幕又出现了。时隔11年,中国CPI再现负增长。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官方说,物价在同比下降。我不知道在中国国内的人对物价的体会是怎么样的,反正官方宣布物价指数在“下降”。


2020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同比均下降(网络图片)

与此同时,另外一份非常重要的数据也宣布进入紧缩状态。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也就是PPI同比下降1.5%。虽然相比过去几个月有所缓和,但这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11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连续降了11个月。

CPI,反应的是消费物价,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说我们蔬菜、水果、肉类、日用品、能源等方面的价格起落;而PPI,代表的是工业价格,也就是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有着密切关联。

一般而言,CPI、PPI双双负增长,且持续一段时间,就意味着经济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家注意,我这里的用词,首先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不是说CPI一个月负增长就叫通缩;就算持续一段时间,也不一定就一定是通缩,而只是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为什么个国内对通缩讨论得这么起劲呢?因为大家都害怕通缩。我们看看各国公布的经济数据,特别是欧美,都是喜欢看到通胀上行的,就是喜欢看到商品价格适度上涨,因为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市场上消费的积极性比较高,大家都积极的买东西、消费,商品供不应求,所以价格适度上涨。当然,还有一种通胀是因为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胀上涨,这种上涨就没有前一种消费带动的物价上涨来得积极。另外一个就是适度通胀也说明,不管是商品生产者还是市场上的商家,都是有钱赚的,因为产品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嘛!这说明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这个生产和消费的大循环是良性的,是健康的,是可持续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适度的通胀,如果超出一定范围的通胀,或者说恶性通胀那就不行,是祸害了!

相比于通胀,通缩就全部都反过来了,市场上大家没有钱消费,不管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价格都不断下跌。而这个又会打击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让很多工厂关门、破产。所以,通缩比正常的通胀往往更为危险。而现在11月份的数据是陷入了 CPI\PPI双通缩状态,大家紧张也是可以想象的。

而且通缩一旦持续,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工厂倒闭,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房价、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下跌,债务链条也将出问题,可能带来系列的金融风险。历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经济就已经进入“通缩时代”?显然不能轻易这么快下结论。

无论是宏观经济数据,还是日常生活感受,都不支持这一点。虽说CPI负增长,但货币却在高速增长。今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总量M2增速连续9个月超过10%,远高于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同时中国的社会融资和信贷也都在高速增长。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按理说,中国货币只要高增,物价即使不上涨,也不应该出现负增长的极端场景。所以,这种现象和经济学常识是背离的。有人说中国经济不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这是胡扯。中国可以不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吗?货币和通胀的关系,就是经济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货币超发倒追的通胀在中国已经数次验证过了。中国不是例外。

刚才说的是货币超发现状。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下。任何经济数据和经济理论,一定是源于大家的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是通胀还是通缩,我们只需要看看我们周围的菜市场,看看商店超市,基本就可以明白个大概。

最近一两个月,姜你军、蒜泥狠卷土重来的报道不绝于耳。葱姜蒜价格集体上涨,生姜价格更是创下近5年的新高,而且很多蔬菜水果日用品也都在涨价。大家的生活体验,和高大上的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到底是我们大家的日常感受错了,还是统计局的数据偏离了方向太远?这背后还有其他的玄机。

那为什么货币处于超发状态,高速增长,而CPI物价指数却出现了负增长?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首先,今年整个CPI负增长,主要是由食品引起,受到去年高基数以及“猪肉周期”的干扰。通俗说就是去年的食品价格涨势太猛了,特别是猪肉在其中的影响比较大。

去年11月份基数比较高“像猪肉非正常食品波动”,给整个CPI带来的影响相当大。因此相对而言:我们看整体CPI近一段时间的波动都是有失真的状态,比如过去一段时间涨幅比较大,它也是猪肉带起来的。

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更是每个月双位数暴涨,这样非正常的价格走势,决定了CPI的起伏。今年年初CPI同比涨幅曾经一度突破5%,如今又下滑到-0.5%,背后都是猪肉价格的影响。

如果我们看核心CPI,也就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物价指数,同比是增0.5%的,这一数据在这几个月时间里基本没变。我们从核心CPI这个数字来看,通胀基本上是比较温和的状态,但是仍然是通胀,根本没有任何通缩的苗头。

而PPI方面,虽然还是在下降,但是降幅已经收窄不少。去年整体来说大宗商品的价格偏低,而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比如这几个月大豆、玉米、纸、铜、铁矿石的价格也是在疯涨。而现在大宗商品之王石油的价格也即将启动。中国所谓的PPI通缩的假象很快就会消失,

其次,CPI之所以下跌,是因为没有覆盖房价等资产价格的上涨,不能够准确反映现实经济的全貌。

如果我们看房价、看资产价格的这些年涨幅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衡量中国整个通胀究竟用什么指标?怎么去看?这些年来也是争论不休,而且中国央行估计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这几天,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的讲话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在演讲中指出:CPI反应的只是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并没有完整反应整个社会经济的通胀水平变化趋势,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

什么是资产价格?对于中国来说主要就是房价了,股票都不存在价格的的问题,都是熊市。房价虽然一路上行,但从来没有被纳入通胀的衡量体系当中,这就导致CPI与日常感受出现明显背离。目前的CPI,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指标。虽然有“居住”一项,但这里的居住只包括房租、水电燃料两项,且房租权重占比不高,与房价毫无关联,现在很多地方就算房价在涨,房租也是跌的。

我们试想,一旦把中国的房子纳入CPI来综合考量,那中国的物价指数可能全部要推倒重来。如今的CPI更不可能出现负增长,因为2020年,全国平均房价接近1万元,与20年前相比,翻了整整5倍!

刚才说的还只是平均的上涨幅度,如果看一下一线城市和一些重点二线省会城市,很多地方的房价起码涨了10倍,而这些地方的官方统计的CPI数据还只是上涨了1倍。这样一对比,你就会发现,是统计局的官方数据靠谱,还是大家的亲身体验更靠谱。

所以,如果综合考虑食品不正常的波动因素,以及房价纳入CPI等因素,说明中国不是通缩了,而是继续还在通胀!

准确来说,应该是资产价格在通胀,食品粮食等在通胀,原材料在通胀,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是处于通缩的,因为中国产能过剩,很多工业品没人买,大家消费能力越来越差了。这可能更接近现实的经济。

之前我说的,富人在通胀,穷人在通缩,对应的就是富人利用信贷的债务杠杆,让资产价格大涨,富人的资产处于通胀的状况。最近统计的全球富豪的财富今年以来增加了3.9万亿美元,说的就是富人的通胀情况。而穷人很多是处于失业、收入下降的状况,很多支付不起账单,没有收入来源,朝不保夕,正陷入了通缩的泥潭。

一般来说,CPI如果负增长,意味着央行将会进行货币宽松,降息来刺激经济,货币宽松周期开始。但是这一次,央行并不会因为CPI、PPI负增长,就再次步入大降息之路。

之前讲过,中国第三季度的贷款利率已经开始转向,从负转正了,而且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利率指标都在开始上行,中国将进入信贷紧缩周期。货币政策向常态化回归,是大势所趋。毕竟,这样大水漫灌的举措,是疫情下非常规的行为,不是长久之计。再不转向,继续宽松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近期央行反复强调:货币政策要回归正常化,对房地产“灰犀牛”要警惕,现在不存在长期通缩,也不存在长期通胀的基础,强调货币政策还是中性稳定适度,这样的基调仍然会保持。这些都是货币从紧的信号,看不出任何对通缩的担忧,因为根本就没有通缩。

反而现在最该担心的是货币紧缩之后,债务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问题。因为这个不管是对企业部门还是对家庭部门,都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

央行三季度报告已经明确:要稳杠杆也要防风险,且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语出惊人: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前面,已经到了研究前期货币政策有序退出的时候,现在要坚决降杠杆。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更是直言不讳: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这些大佬的每句话,背后都有深意,不是随便说说的。猛虎下山,对于蚂蚁来说就是一场飓风。通胀依然凶猛,未来杠杆收缩之下,可能是一场血雨腥风,大家都要做好准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财经冷眼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