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假圣旨很容易一眼识破?(图)
圣旨。(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圣旨,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也是皇权至上的最集中体现。它的作用,是代替帝王传达旨意。从明朝等朝代圣旨开头的四字“奉天承运”便可看出:它隐含天命不可违抗的意思。
古代,没人敢违抗圣旨,也就因此,假造圣旨将可以达成任何目的。可即便如此,也少有人敢假造圣旨,为何?
首先,圣旨的第一个字有特殊的防伪措施。很多电视剧在宣读圣旨时都习惯性地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实际上,很多朝代,比如唐代圣旨的开头并不会用这八字,但这些圣旨和所有圣旨一样,开头第一个字的位置都非常有讲究。
圣旨上通常都绣有祥云,第一个字的位置通常依照圣旨内容和接受圣旨臣子以及祥云位置而有相应的规定。这就是说,圣旨开头第一个字写在哪里,第几行,第几列,第几个云彩上,都有不同的规定。最重要的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圣旨的第一个字一定是皇帝亲手书写,皇帝的笔迹大臣不可能不认识,这就相当于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暗号。这样一来,一旦出现假圣旨,只第一个字臣子便可轻易分辨。
其次,圣旨的颜色并非都是黄色或者单色,他的颜色非常多,其颜色越多往往代表接收圣旨的那个人官级越大。根据历史记载,一般的圣旨可分为六个等级,也就是六个颜色,尤其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颜色并不是用染料涂上去的,而是工艺精湛的匠人用线一点点缝出来的。所以,其造假难度极大。
第三,圣旨既能绣颜色,自然其材质就不是“纸”,实际上,圣旨的材料非常讲究,它虽是布料,却绝非普通布料,而是一种官员和老百姓几乎见不到的布料制成,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这些圣旨早在颁布前就已经绣好备用,且都有相应的编号。这些自然也无形中加大了圣旨造假的难度。
第四,圣旨有时虽然很短但其长度却多长达两米,所以,它的宣读也远不像电视剧中那般简单,有时需要几个人协助展开才能宣读。
第五,圣旨从下达命令到加盖玉玺到传达到接收圣旨官员手中,需要经过层层负责人之手。每过一道手,负责人都必须在圣旨上签字。这个流程之复杂,可以想见。这样一来,要造个假圣旨,就非得打通无数个关卡或者伪造无数个官员签名。而若真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假圣旨者,往往一经查出便会被株连九族,这造假成本之高,着实骇人。
在这以上五个防伪手段之外,还有一个无懈可击的防伪措施,而这个防伪措施,几乎是万无一失的,那就是:帝王和臣子约定在圣旨上留记号。而这记号,通常只有帝王和该臣子两人知晓。这就意味着,即使有人有通天本领做到以上所有,他也依旧瞒不过接收圣职者。这其中的最典型例子,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戚继光识破假圣旨”一案。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有一年,倭寇联合北蛮在天津一带引发骚乱,于是张居正便把戚继江召到京城,准备让他去对抗北蛮。当戚继光到了蓟州半个月之后,果然接到了一道圣旨,圣旨上命他:用棉布换北蛮的战马,以解决战马紧缺的问题。当戚继光看过圣旨之后,立马下令,把传旨的人杀掉。原来,当时马上就要入冬了,而北蛮的士兵们,急缺棉衣,所以他们就假传圣旨,想趁此机会,换取明朝的棉布。而之所以一眼便识破费劲心机造出的假圣旨,只因为:这则圣旨里没有他和皇帝还有张居正约定的记号。
原来,临出发前,未恐时局有变,戚继光、张居正和皇帝万历帝便秘密约定:“如果朝廷有圣旨的话,会在祥云正中央滴上一滴墨汁,如果戚继光有本上奏,会在照本的最后一笔写得略粗一些。”之所以做如此约定,是因为心思缜密的张居正知道朝中有人居心叵测,同时他也知道:戚继光谁都不怕,就怕圣旨,如果有人假传圣旨,他必然会吃大亏,所以张居正才做这样的“防伪标志”,以绝后患。
这便也是圣旨无人随意伪造的原因,这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便是:伪造难度极大,伪造风险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