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深藏贵州的神秘“天书”(图)

 2019-09-01 08: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深藏贵州的神秘“天书”
深藏在贵州关岭之中有神秘的“天书”。(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红崖古迹,原名“红岩碑”,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宁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又称“红岩山”。与关索岭对峙,紧靠滇黔公路。从公路到红岩前,约半公里。

红崖天书

红崖向西,如墙似屏,长五十余米,高二十余米,呈浅红色。偏北平整处,有形如古文字、非镌非刻、非阳非阴的铁红色神秘符号书于浅红岩面。字不成行,排列不整齐,错落参差,大小不一,共有十九字。大者一米见方,小者十几厘米。若篆若隶,古朴浑厚。虽经风雨剥蚀,但其色历久不退。

《安顺府志》:“殷高宗石刻,在永宁州(按当时州治,即今关岭自治县永宁镇)东五十五公里红岩山;《永宁州续志》,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岩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不可辨认。字若朱画,并非镌刻。”

据说,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永宁州官想得搨本,因字非镌刻,无法拓取,派工匠架脚手架,用桐油石灰填糊字画四周,成其阴文拓取。后被地方人士知晓,群起谴责,州官令人将桐油石灰铲平,致岩面铲脱一层,字形亦有改变,失去本来面目。现存字体,与《安顺府志》、《永宁州志》、《永宁州续志》等原载不同,数目亦有差异。民国《贵州通志》载字体三种,其中一种是最后的字体。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邵元善《红岩诗》,是最早对红岩碑的记载。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潘祖荫首倡研究红崖碑。道光、咸丰年间,对红岩碑的研究盛兴。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和法国学者雷柏如与弗南海尔等人,均前来考证,但都未获结果。雷柏如说:“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红崖碑”虽然奥秘,尚未揭开它的真实面目,但年代久远,作为文物古迹是无疑的。考虑到既不是碑,也无斧凿钻刻痕迹,改称“红崖古迹”。

天书藏宝说

在关岭地区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爿羊柯部落的首领吉火,献宝中原归来,带着纣王的赏赐行至红崖山,突然发现远处的家乡已被外族入侵,山寨陷入一遍火海中。于是将国王赏赐的金银埋藏,在红崖上留下藏宝秘密后,下山投入战斗。

因此,本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红崖对白崖,

金银十八抬,

谁要识得破,

雷打崖去抬秤来!

民谣中红崖,指红崖山,白崖指境内花江峡谷的白马崖,并传说在坝陵河谷中有处叫雷打崖的洞中,有一杆很大的秤,谁要能识踊天书,即可获得十八担金银的奖励。这里的十八抬并非具体的度量,而是表示很多、很多。

也有学者将天书破解为四个组成部份:

标题一字:君;

签署二字:西王

正文十六字:忌客入门,须缄其言,启箱白水,掏宝甲山

并将黄果树,犀牛潭两个地名,按同音,谐音进行顺序调整安排穿插,则可解译为西王留锞处。

此则破解十分有趣,以平西王为藏宝之人,将天下重宝秘藏白水瀑布深潭与晒甲山中,并在红崖上留下了藏宝的秘文。

由于天书的记载早于吴三桂的时间,说明这一种说法也是可疑的。

目前关于“红崖天书”没有详细的古文字资料,年代又比较久远,所以现在的研究只能处于猜测阶段。

責任编辑: 亮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