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一个训练脑子的方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学生们不喜欢背诵。现在的考试也不考背诵的东西,尤其是会考,都是综合性的题目居多。我上次要他们背一个简单的东西,几个同学面露痛苦的表情。我想了想,于是用了几乎一堂课的时间阐述背诵的重要。
我先背了一课他们正在学的国文课课文,他们很讶异,老师你怎么会背?我说,我是30几年前背的。他们考我唐宋古文八大家,我也背出来。这很难吗?我说,背,决定你的大脑质量。你们的理解力不好,主要原因出在你们不背东西。
背,是一个训练脑子的方式。你背下来,你的脑子自然会去吸收,而且酝酿,还会深度理解。你不背,你的理解力就无法兼具深度与广度。背下来,那段东西会被你的头脑吸收,而且会创造东西出来。所以,越背就越会背,越不背,就越不会背。一个常常背东西的人,最后会“过目不忘”,这不是什么天生的能力,是后天训练的,从不断地背之中训练出来的。
越背,记忆力就越好,需要的时候不用翻书,自然如泉涌,可以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知识会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体,而体而超体……。这一切,先从背开始。你们不背,觉得表面上懂就可以,干么背。可是,这种“表面上懂”很快就会遗忘,而且下一次学要从头来。不如背下来,你的脑会在背东西中习惯记东西,别人背十遍,你可能背一两次就记住了。
这种记忆力很重要,譬如你当医师、律师这种专业行业,有一大堆东西等你去背。你记不住,那怎么行?别说那些,就连你去餐厅打工,客人点什么,你得记住。以前的店员很厉害,你点一堆,什么东西不加什么,他全都记得住。现在,一些年轻店员,抄了老半天,送上来还是弄错。我认为,训练理解力的初步,不是理解,而是背。
背下来后,才谈得上理解与运用。我以前背一些东西,后来长大后,豁然贯通,就是忽然间明白,这个是切切实实的经验。现在关键是要背什么?我觉得,譬如地理好了。那些是视觉性的背,你看张地图,山川、河流、地形、城市你要背下来。什么海在哪里?譬如北欧有哪些国家?东欧?这些你不背,接下来要理解什么?譬如历史,希腊三哲人,最基本的,你先把名字给背下来。三皇五帝,背下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背下来。你不背这些基本的,就看完课本,好像学到又好像没学到,因为你就像看小说,看完只记得剧情大纲,可是你连人物名字都不记得,如何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呢?我觉得很多同学不背,那真是自毁长城。
我们以前考填充问答,你们现在都考选择。可是,学得扎实就是你要记忆下来,然后你才能深度理解。如果以大联盟来比喻,背下来是季赛。季后赛是考你综合理解,但是没有扎实的记忆功夫,考会考时看每个选项都是似是而非,不是很确定。如果你记得下基本要素,基本概念,你选择时是非常确定的。
那么要怎么背呢?最简单的方式方式:读诵。要读出声音来,而且要读的有韵律、有节奏,好像那篇文章是你写的一样。譬如一首歌,你要唱得有气势,好像你就是原唱,原作者。这样人的脑子会记住音韵、记住画面、记住情感,这样背就好背。你们死背,当然不容易背。长大之后,你们或许会读经典。经典要怎么背?要气韵生动地背,充满生命的吟诵。这种背诵换个名称,叫做“同化”。
你去实践经典,你会深度的理解,这是文化传承的学习法。记忆力好的人,理解力也会好,对于自己所学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不会临阵还要翻书查阅。我鼓励大家背诵,养成习惯,自然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是训练出来的!满清末年有个学贯中西,精通九国文字的学问家叫辜鸿铭。他幼年启蒙,就是背。学德文是先背“浮士德”,学英文则背“莎士比亚”。后来辜鸿铭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悦乎’的境地。
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