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播儒学与诛杀少正卯,仿佛是在替天行道,教导众人并为天下百姓止恶止邪!(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接续〈大圣诛大恶--谈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
上一回, Lu小编在文末提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何一个事件会同时被断定为真实或虚假呢?其中是否有其他暗藏的玄妙呢?请容 Lu小编缓缓道来。
事件被判定为虚暗藏意义
根据〈路目:孔子诛杀少正卯 惹恼了谁?〉一文表示:“从孔子在世到南宋朱熹首发对此案的质疑,大约有一千四百年。在此期间,百家之中,未曾有一人质疑此案真伪……中华文化,从宋朝开始走下坡路,也正是从宋朝开始,文网一代比一代严密。朱熹晚年曾被冠以‘少正卯’之名弹劾,从此抑郁而终。朱熹强力质疑孔子诛杀少正卯案真伪,大概他其现实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吧。”
或许,事件是真,只是后人发觉此事“不可当真”,尤其诛杀之事居然与圣人孔子有关,孔子所为,仿佛是要替天行道,为天下百姓止恶止邪!或许,少正卯已然成为众多看似良者实为恶者的剪影,故深怕遭到揭露的“显达者”挺身而出,直言“孔子诛杀少正卯”是捏造,是不实的。
无论如何,这并非Lu小编在此文欲论及的,Lu小编只是想略谈这一事件。
朱熹强力质疑孔子诛杀少正卯案真伪,大概他其现实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吧。图乃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中的朱熹像。(看中国合成图)
孔子论五恶
事件是这样的:
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才七天,孔子就公开诛杀了少正卯。众弟子得到消息后纷纷围观,大家虽然都没说什么,心里都同样冒着问号。向来率直的子贡(端木赐)头一个对孔子说出了众人的疑惑:“少正卯是鲁国显达的人,您刚开始为政就杀了他,这样是否不妥?”
孔子答复道:“赐啊,我说原因给你听。大恶之人有五种,而无论什么样的盗贼都不在其中。第一种大恶之人是心达而险;第二种是行辟而坚;第三种是言伪而辩;第四种是记丑而博;第五种是顺非而泽。若有人拥有这五种的其中一种,就应当被处死,而少正卯是五种都兼备了,所以他走到哪里都能够聚徒成群,言谈总会掩饰邪曲来眩惑众人,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来排正迎邪。他是小人中的超群之人,因此不可不诛。”
孔子接着又列举出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太公诛华士等六位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心术险恶、不可不诛之人。孔子甚至还以《诗经》中的“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来表露他的忧心焦虑。
对照孔子的一生,再一一爬梳他各时期的言行,就知道他对于诸多事项的提点与焦急绝非凭空添加与妄加臆测。既然孔子都对弟子如此开诚布公,明言直说少正卯的问题所在了,谁还能否定孔子此举不是大圣诛大恶。
孔子所行,正如〈路目:孔子诛杀少正卯 惹恼了谁?〉一文所言:
孔子出手迅疾,诛杀少正卯,一定出于某种“远虑”,这个远虑就是:担心少正卯散布歪理邪说败坏世人道德。这种败坏,虽然不是现实的危险,但会构成隐患,祸及将来。当时盛行游说,少正卯的邪说又颇具迷惑性,假以时日,一旦散布开来,不仅是鲁国的祸害,也是天下人的灾难。
试想,又有什么样的人会比带领众人一齐道德沦丧,致使人们心中的纯正良善逐渐消逝,却又毫不自觉还要可恶呢?这类人的心,只可谓邪恶至极,故不得不诛。
参考资料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正见网)
〈陆媒曝赵本山病情再度恶化 网友称报应〉
〈路目:孔子诛杀少正卯 惹恼了谁?〉
《孔子家语》《尹文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孔子告诉你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区别〉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