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讲堂】老祖宗的智慧:上工治未病(图)
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全身检验指标都正常,但是一种介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状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黄帝内经》与中医老祖宗的智慧超越了时空,不但让现代人惊叹,也让千百年后的子子孙孙惊叹,只要遵照中医的智慧,未病先防,就能无病一身轻。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提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即将人的状况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未病就是阴阳平和,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欲病就是已有小恙,但可能酿成大疾。孙思邈提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意思就是有病要早治,若不治,变成痼疾就难治了,外表看来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难以诊断成某一疾病,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全身检验指标都正常,但是一种介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状态。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孙思邈再度告诫,在脏腑未衰败,气血运行尚未紊乱,病势在轻浅的阶段,及时服药调理,常常能够痊愈,这就是欲病先防的观念。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再次阐述治未病的重要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阐述了疾病先防的观念:“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损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最好的医学就是不让人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也就是不让人生病的医生。如现代人罹患癌症的很多,治疗癌症不外乎手术、化疗、放射线治疗与标靶治疗,罹患癌症的人大部分都死了,有些人抗癌成功活了过来,但身体已大不如前。有的手术割掉了身体器官,有的化疗把自己的气血弄得很糟,有的放疗搞得全身都在发炎,即是罹癌五年后仍然存活,但也是活得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癌症复发。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抗癌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预防癌症才是真正的智慧,远离致癌物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若天天工作压力很大,心情不好与人矛盾,工作超时免疫下降,乱吃东西满足口欲,要谈预防癌症,都还不到时候。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的诸多论述,准确而有效,即使现代医学无法解释,许多人感到神秘与不解,脏象经络,还有许多人存在好奇疑问,这神奇是神传医学,老祖宗的智慧是上天赋予的,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各位可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