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周武王那时,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接续2018年10月9日的〈八部大王的传奇--茶叶竟害女神怀孕生子?〉。
根据现在所能查到的记载茶的历史书籍中,能加载正史范畴的是处于周朝时期的事情:
茶为重要贡品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焚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鹪、黄润鲜粉。
既是贡品,一定珍贵。但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司马迁式的学者,他根据非常宏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本有12卷规模的书。
周武王接纳了茶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这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该书又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茶在那时不仅是供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
此外,《尚书・顾命》中说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这说明周成王时,茶已代酒作为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已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在《诗经》中,“荼”字何以屡屡出现在像《谷风》、《桑柔》、《鸱鹗》、《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便不足为奇了。
神农氏用茶洗肠胃?
写到这里我想起那个流传很久的关于神农氏发现茶的另一个故事: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士兵一样的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编造的。原因很简单:根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着《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
当然,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等尚未定型而已,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此后,三国时张辑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等,也都出现过“茶”字的字形。
“查”故事不敬祖
从以上资料可以断定:不管怎么说“茶”字的音与意不是神农时代就有的,那何来“查”转“茶”呢?所以我说关于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故事是附会与后人编出来的,不是事实。
其实从尊敬先祖的角度而言,附会故事这本身含有不尊敬的意味。而这种“不尊敬”后人却意识不到,还觉得在美化、神话先祖。在这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这类事情层出不穷,历史的真实都被掩盖了。
真实的历史是为了留给后人作为经验与借鉴的。当历史被蓄意或无意改动的时候,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后人的误解,假的越来越多,历史的借鉴功能也就越来越弱,这样会制造文化传承上的混乱。把后人导入歧途。
本系列也是有感于此,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仔细去分别,哪些是“故事”,哪些记载是真实的。给读者以真实全面的展现茶与茶文化的诸多方面。
(待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