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天佑中华之春秋战国(1)大幕初启(图)

 2020-03-01 15: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常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古夏、商、西周三朝,基本上属于“部落联盟制”,“王”是很多部落首领共同推举而成的。“王”或可叫“天子”,此时如果行仁政,就可以让天下长久一些,百姓也会生活的相对好一些。各地相对独立的成份很多。此时人的道德标准还算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人们都很自律,在此环境下,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做人、为官的规矩——“周礼”。

此时来到地上的神和在地上修炼的神参与人中的事情也比较多。只因文献较少,从记录下来的文献中我们都能领会。这些都是咱上几篇中说的内容,在此就不做过多重复。

很多人在谈起春秋战国时代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同感:这个大时代“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各类格局。比如:儒、道、法、兵、纵横家、医家等等思想,统一六国的秦所设立的郡县制度,都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自然浸着神或者说创世主的心血。虽然说是“一下子”,其实也是对于上古三朝以及之前的诸多圣人对我们先民的文化启蒙的一种总结式的集中反映和发展。

导致这个大时代的出现,从已有的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分以下几步走:

先是上天降地震示警,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还因地上有女人“祸国”。这里咱们要阐明是,不是把亡国的罪过归结在女人(周幽王的妃子褒姒)身上。而是说,这个女人是带着亡周的使命而来。

在《史记・周本纪》中关于记载褒姒的来历写的很“离奇”:在夏后氏衰微的时候,出现两条龙,自己说是褒这个地方的两位君主。夏帝经过占卜之后,留下它们的唾液,并将其用匣子之类的东西藏了起来。结果这个匣子经过了商和周初都没打开过,到了周厉王的时候打开,唾液流了出来,结果阴差阳错的投了胎,成为一个女人,后来进了王宫,是为褒姒。

由这段“离奇”的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一切事情似乎都已经早就有安排的;其二,这两条龙和安排周王朝的神肯定有一定的因缘关系。什么事情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这时如果周幽王这个关键人物能秉承着周朝先王们的圣德,多重德行,善待国人,也不会“启动”亡国的序幕。也许周幽王就是来演绎亡国之君这个角色的。他比夏桀和商纣演绎的内容更为丰富。夏桀和商纣只是贪恋美色、美酒和对自己的过份自信,加之对百姓很不好;而周幽王除了这些毛病之外,还加进了“废长立庶”(废除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而立褒姒和她的儿子,这种行为是违背礼法的。是那个时代人不能允许和容忍的)和“烽火戏诸侯”(取悦褒姒,失信于诸侯)以及任用“佞巧善谀好利”之人(惹得民怨沸腾)的戏份。这下子亡国的序幕就拉开了:原来的王后申侯氏的家族不干了,联合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周幽王此时再举烽火,也没有用了,诸侯也不再相信他了。结果联军杀幽王于骊山下,美人褒姒也被掳走。西周也就结束了。这是周幽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的事。

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和诸侯的拥立下继承王位是为平王,为了躲犬戎的兵峰,而把都城从镐迁到洛阳附近。东周开始。

东周从平王开始,天子的威信就一点点的下降了。诸侯的权利一点点的增大。

历史上所说的“春秋时代”,一般来源于鲁国史官编撰的《春秋》一书(这本书后人一度认为是孔子所编,后来觉得是鲁国史官编撰比较合适。因为这里还记述孔子的生卒时间。其实任何一部史书,在当时编撰好之后,都会有人去增订,孔子至少在讲学中大量讲述此文献)这本书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后人为记述方便也把平王东迁到鲁隐公之间的五十年也算作春秋时代范围内。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鲁国史官编撰的《春秋》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或者叫名字)?依我看是因为当初非常仁德与无私的周公旦的封地在鲁,而继承了周礼的文化氛围比较浓重,加之孔子要在这里开始倡导“复兴周礼”,宣扬仁政等因素吧。促成鲁国的史官写的《春秋》被历史选中。

当后人提起“春秋时期”主要就会想起儒道思想的发展、传播与诸子百家的争鸣,而征战,虽然时有发生却是处于第二位的。

写到这里咱不能不提一下,后来,盲人左丘明为《春秋》做注(或叫扩写),写成《春秋左氏传》(即:《左转》)。为什么要留下这段文化。我个人觉得,是让人明白:不要只用人眼睛去看待历史,更要用心看待历史,这样才能不为表象所迷惑,才能看到真相和其背后实质的原因。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很多眼睛很好的史官或史学工作者,却都在篡改历史为统治者服务。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贻害后世。在共产邪党当政的国家尤为严重。

而“战国时代”的说法,来源于西汉刘向根据这个时代留下的文献所编撰的《战国策》,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零三年),三家(韩、赵、魏)分晋之时(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也是从这个时候写起的)。到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统一六国的事情。关于战国时期开始年代有争议,这里只选用其中一种说法。

在武王伐纣时期,《史记》上说:“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尽管当时“八百”也许是大约的数字,但仍可见当时诸侯之多。而后人根据春秋时代史书中记载的诸侯国名称的统计,说有一百二十四个。而周朝王室所拥有的直辖领土很小,这样对于其他诸侯国,特别是对于大诸侯国的驾驭能力就显得很弱小了。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交代一下“王”这个字的演变:

根据甲骨文,王字本身有“斧钺”之意,拿着它劈山开路、开疆拓土,赏罚臣子的人就是“王”。这里面也隐含了王者被神赋予这种勇气与智慧的意思。尤其是在上古民心未被完全开化的时候。等到系统整理上古文献的春秋时期,这个字就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西汉大儒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金文”,而“小篆”是后来秦统一文字时改订的字体。作为以“博学”著称的孔子,不会不知道这字的最初的意思。而且孔子时代正处于“金文”时期,从金文中还可以看出这个字有“斧钺”的意思。个人觉得孔子说:“一贯三为王”,是说这个字表象背后的真相。即上天赋予为“王”者的本意:真正履行上承天时、下接地利,中正人和的使命,完成上天的讬付,管理好一方众生。而决不是让处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可以任意的生杀予夺,无恶不作。

“王”这个字被孔子解读成这个涵义,也奠定了中华五千年这个字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是因为孔子被上天安排来讲述做人之理的高层生命,所以经他一解读,“王”字在人中也就具有了这种文化的深层内涵。

过去三朝(夏、商、西周)和以前的历史中,都是在为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做系统的铺垫。自从春秋之后,经过上天安排的一些智者、圣者、觉者的奠定,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才逐渐、系统的被记录下来,被后人参照。

春秋时期让这些王者都出现在可以被后人认识的视野中(即详细一些记录在文献中),这本身就是在给这些生命选择的机会。人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家也是如此。让周王室的王权“下放”到各大诸侯国国君的手中的时候,就看这个诸侯王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怎样对待百姓的。说更深一点就是怎样开创这段文化和历史的。当然这背后有很多神的因素。或者说很多的神参与进来,展示他们自己的文化。为的是被选择,被历史、被创世主选择作为将来统一王朝时历史发展的一种铺垫,再深远一点说,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能认识使生命回升的宇宙大法做铺垫。这样说来,其实历史上的一切不也是如此嘛,无一例外。

(待续)

責任编辑: 美玲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