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阳气 可治哮喘风湿妇科等慢性病(图)
“冬病夏治”,可有效治哮喘、风湿、妇科等慢性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夏季阳气旺盛升发,若夏季养生不当,在冬季“水冰地坼”之时,便会招致疾病发作。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夏季养阳气,可治哮喘、风湿、妇科等慢性病…….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像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具体说来,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
常见的“冬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阳虚体质或老年人由于阳气匮乏而导致的畏寒、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多半是体内阳气虚衰,外邪侵入而发病。基于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论特点,便有了“冬病夏治”这一传统特色疗法。
夏季阳气充足,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愈升愈旺的趋势,气血流通旺盛,药物容易吸收,“冬病”暂得缓解,体内凝寒之气易散,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另外,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冬病夏治效果较为理想的是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辩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阳气。即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3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另外,在三伏天着深色衣服于晨起晒太阳,有助于治疗寒湿之邪导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注意事项
1、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狗肉、羊肉等。
2、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阴寒之气聚于脾胃,大量服用寒凉之品,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4、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5、夏季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6、冬病夏治属中医特色疗法,应在中医的指导之下进行辩证施治,如若不按章法乱用药物,不仅无益于养生防病,甚至会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