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讲堂】中暑的中医调理(图)
中暑在中医还分为阴暑与阳暑,用药完全不同,需要加以分别。(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暑在中医还分为阴暑与阳暑,阳暑属于西医的中暑,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阴暑是湿困脾阳,气机不畅、全身无力的症状,常是暑热贪凉,湿气内遏的现象,用药与阳暑完全不同,需要加以分别。
阴暑类似疰夏。疰夏之病名始见于金・朱丹溪,其临床特征是饮食少进,甚至不思饮食、全身无力、懒动少言,症状可持续数日,常常被忽视。
若口渴明显、五心烦热、小便较黄,但仍是嗜睡、无力、疲倦,此时可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黄耆、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当归、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清暑祛湿,益气生津。可以看出此方几乎都是肠胃药,加入少量的黄柏,配合麦门冬清暑热,主要还是在健脾利湿、提升阳气,意在恢复精神与体力。若已经口中痰黏、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表示肠胃功能已经很差,可用厚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豆蔻、猪苓、淡豆豉、泽泻)祛湿行气,恢复体力。
阳暑表现出来的是一派火热之象,如:高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等等,可用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解热去烦;此方药简力洪,可在数剂之内迅速清解内热。若热象没有十分紧急,还尚有虚羸乏力之象,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清暑热、益阴气。
阳暑患者首先应移至清凉之地,饮淡盐水,冷湿毛巾敷拭身体以降温,至少让体温降至38度以下,脉搏降至110次以下。
有些食物有消暑作用,如:绿豆、仙草、爱玉子、水梨,可适量选用。夏日饮食宜清淡,不浓煎厚味或油腻不爽,此易加重脾胃负担,积湿积热。饥饿时应避免在户外劳动,此时比较容易头晕、中暑。而容易罹患疰夏的患者,一定要少用冰品,以免产生疲倦无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