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好喝又营养?看完让人吓一跳(图)
(图片来源:维基)
【看中国2018年5月18日讯】长久以来,质疑奶茶的声音一直都有。之前有个“网红奶茶真相”的测评震惊了很多人,其实那些奶茶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很多人之所以“震惊”,是因为一厢情愿地认为“奶茶”就代表“奶+茶”,觉得它应该“好喝又健康”。
然而该检测发现,所有51杯的奶茶中均含有咖啡因。其中部分奶茶的咖啡因含量高到可怕,最高的那杯奶茶:一杯奶茶=4杯咖啡=8罐红牛。而且含糖量也是很高。视奶茶如生命的朋友们,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我们继续往下看看:
一、奶茶到底有没有营养
很多人看到奶和茶成生沉淀,就担心喝了会得到结石(并不会!)。可是英国人担心却是:奶和茶一起喝会不会影响它们的“健康价值”。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前前后后发表了几篇相关的论文。最奇葩的是有两项研究的结果还相反……
不过,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综合了各篇文献的结果,得出合理的答案应该是:奶和茶混合会形成一些复合物,可是到了胃肠就会被释放出来,所以基本上奶与茶一起喝不会影响各自的营养价值。
然而,长期喝奶茶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副作用?医生强调说,由于铁要吸收的好,需要酸的环境,而茶是属于碱性,会中和胃酸。餐餐配奶茶,不知不觉就会阻碍了铁的吸收,所以饭前和饭后一小时内尽量别喝奶茶,或者是含咖啡、茶类的饮品,以免影响到铁质的吸收。
中央社曾报导台湾一名高中女生感觉身体极度不适,没感冒也没刻意节食,却总是觉得又累又晕,随时随地都可以睡着。去医院验血发现身体严重缺铁,经医师询问饮食状况才发现,原来是她爱喝奶茶,几乎餐餐都要来一杯,已经严重影响身体中的铁质吸收。
因此,真正的奶+茶虽然好,但是不能太常喝,而且市面上的奶茶不少含有奶精,吃多了对身体更是有害无益!接下来,可以边喝奶茶边观看:
二、奶茶的前世今生
茶是起源于中国,然而中国人一直恪守着“清茶”“纯茶”的传统。所以发展出奶茶的是英国人。随着大英帝国曾经的辉煌,“下午茶”就变成了英国文化的形象之一。不过,从历史溯源来看,当时的英国人往茶水里加奶,或许只是因为纯茶不好喝。
在16、17世纪的时候,制茶工艺还比较粗糙,出口至英国的茶也不会是很高级的产品。后来英国人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开发推广出的机制红茶,由于产量大、价格低,所以被广泛用于奶茶制作。这些名气很大的红茶,放到今日大概是最低端的大宗产品。
这种茶苦涩度较高,再加上在泡茶技术上的“不讲究”,也就很难好喝得起来。不过,英国人有着喝牛奶的传统,所以很快就有人发现“奶+茶”的组合风味独特,要好喝多了。从科学的角度看,就是茶多酚和咖啡因跟牛奶中的一部分蛋白质结合,导致失去了产生苦涩味的能力。然而牛奶和茶中的其它风味则还存在,尤其是全脂牛奶的脂肪为茶水带来了顺滑细腻的口感。
后来的奶茶为了加强这种口感,就会多加脂肪。由于牛奶比较贵,加得多又会稀释茶味,风味不好了。所以良心的商家是加全脂奶粉,而要降低成本的话就会加“植脂末”。没错,就是俗称的奶精。
植脂末其实是咖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所生产的“咖啡伴侣”,不过“咖啡伴侣”是注册商标,其它公司不能用,于是就用了“植脂末”这个名字,并按照其用途被称为“奶精”。一旦食品中的东西被命名为“精”,消费者往往就跟“造假”联系起来。
其实,奶精是用乳化剂和少量蛋白分散大量的脂肪而得到“乳液”,然后再干燥而成的粉末。与全脂奶粉相比,它的脂肪含量更高,而且通常含糖量也很高,不过因为价格低,改善口感的效果更好,所以自然也就大受商家欢迎。
三、先倒奶或先倒茶
传统上,英国人给客人上奶茶,是把茶和奶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上的,再询问客人“先倒奶”还是“先倒茶”。通常我们直观的想法是,不管先倒茶还是先倒奶,不是都一样吗?不过这事儿还真有些不同。
奶茶起源的时代英国人喜爱用瓷杯,不过那时候英国本地的瓷器技术水平低,所生产出来的瓷器骤然受热就容易裂开。相反,从中国远道而来的瓷器质量好,所以就可以直接倒进热茶。然而,进口瓷器很贵,因此富人家里的高级瓷器可以先倒茶再倒奶;穷人只能用当地产的劣质瓷器,先倒茶就可能炸裂。
久而久之,各自成了习惯,也都会捍卫自己的做法。到了后来,瓷器的质量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所以主人问“茶先?奶先?”也变成了一种尊重和礼节。至于哪种倒法好?这跟“豆腐脑该吃咸还是该吃甜”一样是争论很大。不过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埃尔文・蒂斯专门做了一番探究,他发现往茶里倒奶或者往奶里倒茶,所做出来的奶茶口味的确是有差别的。
他分析指出,奶是凉的,茶是热的,当往奶里倒茶时,是少量热茶与大量冷奶接触,由于奶保持低温,其中的蛋白质结构并不会发生变化,与茶多酚的结合能力就比较强;倘若往茶里倒奶,是少量凉奶与大量热茶接触,这时接触的奶会被茶加热到高温,其中蛋白质分子就会变性伸展,与茶多酚的结合能力会降低。
总结是,先倒奶后倒茶的“穷人方式”反而要合理一些。这有点像之前检测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高档的白酒中反而要高一点——“高档”和“贵”在科学意义上不见得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