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集》中国的转身困境

【看中国2018年4月24日讯】猎豹袭击羚羊时,总是锁定目标往前直奔,不受四散而去的羊群干扰,大象若往前急走,也难立即转身;突然转身需要弹性,弹性来自轻盈的身躯或是往前竞逐时预留的余力。

中国经济急奔多年,在美国压力下突然有无形的墙堵在眼面,要变换阵势时,只会发现已缺乏回旋的空间。

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并站稳脚跟后,走动的方向往往引起震撼,以国家之力发展产业的结果,裂解了国际太阳能等的稳定发展态势,但做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被中美贸易冲突掀开了难以转弯的处境。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占GDP的比例虽然持续下降,但金额一直升高,这也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特色。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90年中国出口商品为621亿美元,2016年已超过二万亿美元,2017年再成长约11%,成为二万亿二千多亿美元。中国贸易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快速扩张,在1990年全球有三十三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大于621亿美元,但在2017年,仅有美、日、德、英、印度及法国的GDP值高于中国的出口值。

中国以世界工厂的角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对手国,商品与服务出口值占其GDP的比例在2006年曾高达37.2%,这几年虽有下降,但2016年仍为GDP的20%左右,相较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近60年来出口最高都未超过GDP的14%,中国过去成长的实绩,显然是得自于在国际竞争市场的偏多。

中国的经济规模是由全球市场与资金喂养变大,且成长速度远快于全球的经济,2017年的GDP估计已高于12万亿美元,只要5%的成长就是6000亿美元,比台湾当年的GDP还高,那5%的成长额,在全球各国的GDP就可以排名在22名。

形体变大后,脚步声受人注目,而要转身,也就难了。在开放的世界,小国可以透过国际贸易与外国投资,为经济增添色彩与弹性,以政策调整国内外供需条件,但中国已经不同,规模太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代替美国吸纳中国多余的产能,尤其是仅以低价取胜的商品,最容易被替代,而美国市场从1993年后,却总是大概占了中国出口的20%左右;中国产品想要转向,却连替代的空间都难寻觅。

为了竞争市场,中国过去依赖低成本走进国际,但低价策略有极限,当相对他国低廉的生产要素不再存在,提高国内消费及产业升级都是经济再发展的方向,这也是中国正进行中的国家政策;只是美国总统川普突然对中国拉出两条战线,一是针对高额的贸易赤字,一是锁定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在中国羽翼似乎已丰,但飞翔技术尚未熟练之际,布下难以突破的罗网。

美国对中国中兴通讯的处分,震撼中国内部,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声音出现,且希望把它视为发展核心技术的契机,但已显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缺陷。一般高科技技术与产业聚落的正常积累,不管是从底层往顶层,或是由上向下,都需要更广泛的资源与时间持续投入,过去中国以国家力量在短期快速发展特定产业、竞逐国际市场的作法,舍弃了成长的正常方式,似乎只是累积了更多虚浮的基础。

既然缺乏回旋空间,想要锁定目标继续往前直奔,除需克服逆风的阻力,更要卸下无形的墙,对中国来说,妥协与开放是最容易与便宜的方法。

本文留言

作者欧阳书剑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